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專論:台灣校園“文化台獨”的三大危害

http://www.CRNTT.com   2018-04-03 00:08:42  


  中評社北京4月3日電(作者 許川)日前,位於台灣嘉義縣的中正大學召開行政會議,確定從今年起取消行之有年的唱“國歌”、向孫中山遺像三鞠躬等畢業典禮儀式。對這一莊嚴而神聖的儀式的廢除,看似是對所謂的大學“自主”的張揚,其實質是校園淪為了政治的打手,為所謂的“台獨”工程服務。換而言之,這項裹挾著“台獨”毒素的儀式革命,必然會對島內政治生態和兩岸關係帶來不可忽視的影響和危害。

  一、“台獨”運動將會明目張膽地由幕後走向前台

  政治儀式,是國家或政治當局教化民眾的必要手段和重要方式,其意圖是借助對某種儀式的遵從及其由此衍生的感召,進而形塑或強化公民對政治當局的認同。也就是說,政治儀式的功能在於維護共同體意識,其本身不存在所謂民主、自由的成分。台灣中正大學,徑自借著所謂民主自由的旗號,將體現共同體意識的中國元素從校園的重要場合中抽離,既違背了政治儀式的運行邏輯,而且也傷害了政治儀式的精神旨趣。

  毫無疑問,政治儀式是一種由上而下的縱向政治安排,並非是由下而上的反向政治表達,其體現地是對國家、對民族的記憶和認同,沒有任何被異化的空間。中正大學的這一決定,顯然是要切斷與中國的任何連帶。可問題是,中正大學倒行逆施的言行為什麼沒有受到大眾輿論或政府部門的聲討甚或譴責?其與台灣大學的“卡管”事件形成了鮮明對比和巨大反差。或許原因就是,“台獨”一手遮天,造成了對正統中國文化的噤聲。“台獨”及其話語近乎完全占據著校園的政治高地。

  從校園文化里退場,其並不是說從此以後就沒有了政治儀式,在台灣這種畸形的政治生態中,必然還會催生體現“台獨”的政治儀式。實際上,取消象徵中國的政治儀式在官方或公營事業中還是頭一次,但有了第一次,就肯定還有第二次,因為早在許多年前,“台獨”分子就蠢蠢欲動,按捺不住。只是,這一次確是所謂“台獨”路上的一個“里程碑”。雖然,鑲嵌著“台獨”成分的政治儀式還沒有正式進入校園,但將象徵中國的政治元素從神位上拉了下來,也就是在為迎接前者鋪路,其只是時間早晚問題。中正大學的這一“前無古人”的決定,必定會放縱那些活躍在校園內外的“台獨”分子,也會毒害那些無辜的莘莘學子。

  儀式化,讓“台獨”分子有了更加具體化的精神寄托,儘管只是“半身不遂”的“勝利”,但未來更加可期。在他們看來,其一,種種跡象已顯露出以國民黨為代表的中華正統在島內的市場正在快速萎縮,相反,即便是處在過渡期的“台獨”文化仍未正式登台,但一旦國民黨徹底倒下,時間還會遠嗎;其二,民進黨的全面執政,使得台獨分子更加無所畏懼,有朝廷內外的里應外合,即便是錯誤的甚至是顛覆認知常識的政治行為,也會被認為是理所當然。

  二、“文化台獨”將島內政治認同推向另一個極端

  “去中國儀式化”的政治活動是“文化台獨”的一種表征,其直接後果是“台獨文化”將全面取代帶有中國色彩的政治儀式。政治儀式所隱含出的價值導向,其目的是塑造公民的政治認知和政治立場。學校是政治社會化的天然土壤,其不僅讓公民習得政治知識,更重要的是它培養公民內化於心的政治認同。中正大學“去中國儀式化”與“台獨”的行為邏輯是,借由儀式的取締,淡化對中國的認同,在儀式空窗期,通過教材和教育對“台獨”的雙重灌輸,進而呼喚以“台獨”為中心的政治認同和政治儀式。

  當其他學校也緊隨其後,亦步亦趨之時,便完成了對“文化台獨”的基礎性鋪設。那麼,要想推倒“文化台獨”在島內的根基就難上加難了。一是因為台灣社會標榜和崇尚所謂的大學“自主”,使得處於邊緣或次邊緣的弱勢政黨或政府很難“撥亂反正”。馬英九時期不僅沒做到,到了蔡英文時代,“台獨”勢力反倒是變本加厲的還將爪牙伸向了學校;二是因為一種“政治儀式”一旦被破壞或確立,其就會存在一定的生命周期,不會被立馬推翻。更何況,台灣內部目前的政治環境有利於這一生命周期的延續。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