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倪世傑:美中貿易戰 蔡政府無見獵心喜空間

http://www.CRNTT.com   2018-07-22 00:17:52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學者倪世傑。(中評社 高易伸攝)
  中評社高雄7月21日電(記者 高易伸)“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學者倪世傑19日在高雄接受中評社訪問認為,美中貿易大戰打的不只是簡單的貿易戰,更是國力的對決。他指出世界運作的邏輯不只是銀彈,大國間所追逐的更是權力與威望(prestige),兩者缺一便不算大國,也無法創造國際秩序以遂行目的。

  倪世傑,1974年次,台灣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博士,曾任職工會、勞保局與“立院”助理。虎尾科技大學、世新大學兼任講師、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德國蒂賓根大學訪問學人,現為“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學者。

  面對美中貿易的衝突,倪世傑分析,對蔡政府而言美中貿易衝突應無太多見獵心喜的空間,台灣外匯主依賴兩岸貿易中賺取順差,一旦兩岸貿易量因美中貿易衝突或大陸內需疲軟而放緩,台灣經濟將受嚴重衝擊。蔡或可“順勢”鼓勵廠商以新南向思維開拓東南亞市場,但生產活動不是載運製成品販售般容易,產業分工鏈的搬移談何容易?

  對台灣產業界而言,倪世傑認為主要在“通資部門”長期以來把生產放在大陸基地,但外銷市場卻面向美國市場。大陸對美國的高貿易依存度是一致的,未來台商是否會用腳投票,將生產區位陸續轉移至美國以降低貿易戰衝擊,取決於這場貿易戰會進行的深度與影響的廣度。

  蔡上台已屆滿兩年,但兩岸情勢有逐步緊縮趨勢,蔡“維持現狀”是否已被打破?若不承認九二共識,民進黨又該如何告訴台灣社會該如何跟大陸打交道?

  倪世傑表示,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於2006年所出版《兩岸波濤廿年》中指出,“九二共識”是為了重新包裝“一中各表”,重新建立兩岸交往的橋樑所創的名詞。倘使兩岸當前須找出一個“象徵性符碼”使斷線的官方能夠重新搭線,台灣在蔡政府內政不彰,民眾對其信任感大幅滑落之際要其放棄“台獨黨綱””或“台灣前途決議文”,無異是拋棄基本支持群眾並對其連任增加更大不確定性;若再加上“喜樂島聯盟”不斷在“台獨”上持續加溫,對蔡當前不慍不火的兩岸政策也形成“逼宮”之勢,更重要的在於李登輝等“泛獨派”思維一直存在一種“可能的獨立時間表”,其相信的契機像是“中國崩潰論”,或大陸處於相對羸弱的狀態等。當前美中貿易大戰特朗普對北京步步進逼態勢,必然使獨派追求法理“台獨”的信心為之一振。

  倪世傑觀察,蔡雖在2016年就職演說提及“九二會談的歷史事實”,但從台灣政治發展的角度上來看,蔡確實走上一條中間偏獨的道路,她不像馬承認存在“以一個中國為內涵的九二共識”,也不像其他獨派團體所聲稱壓根不存在的“九二共識”,而是承認有這個會談,但會後兩岸對此有不同解讀。

  倪世傑認為,“維持現狀”詞彙帶有本質上的誤導性質,這詞應儘早退出歷史舞台方為恰切,從高階政治上觀察,台北與北京間的政治交往一直以“一個中國”原則、“九二共識”下纏繞著。2015年“馬習會”時的“現狀”肯定不同於2016年5月蔡英文就職後的現狀。兩岸處分治狀態,但台北與北京對於國家主權的論述皆無交集可言,因此也不存在蔡英文“維持現狀”是否有被自己打破的說法,因為北京也持續地在“打破現狀”,以辯證法看根本就不存在什麼固定不變的“現狀”。

  倪世傑說,蔡馬面對北京的最大差異其實還是“國族認同”的問題,國族身份具僵固性,但內涵是與環境協調下的產物。馬當年策略就很清楚定位“台灣是家鄉、是地區性觀念”,這也是造成馬執政8年被本土派戴上“馬統”不雅稱謂的原因。

  倪世傑認為,國族意識是否會在年底選戰或2020年大選中再被拿出來做文章不得而知,但確定的是,台灣經濟發展處於上升或下墜階段,對國族意識都會起到正向刺激作用。蔡面臨陸客驟減、年改衝擊,民眾感覺政黨輪替後生活沒有更好,相對剝奪感隨之上升,對蔡而言縱使兩岸關係再壞,其所造成的政治影響恐怕也不及南台灣農產品價格崩盤所帶來民心的實質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