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國民黨情勢分析:兩岸正在營造和平氛圍

http://www.CRNTT.com   2008-12-14 00:51:05  


馬陳台北會
  中評社香港12月14日訊/國民黨中央政策會大陸情勢雙週報1542期透露說,當前兩岸關係趨於和緩,海基海協兩會已經確立制度協商機制,兩會領導人江陳會進行順暢;兩岸互動已由昔日曲折多舛,轉向和平發展的軌道上。全文如下: 

  一、相關情況 

  1.大陸全國台灣研究會本月二日舉辦座談會,與會學者普遍認為,今年兩岸關係出現難得發展機遇,兩岸關係正步入和平發展的軌道,展望未來,首先要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不能變。 

  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秘書長辛旗認為,國民黨重新當政,兩岸很快恢復兩會接觸商談並達成多項協議;兩岸已建立一定互信,他強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軸不能變,未來處理兩岸關係的思路應該在和平發展階段及早規劃。 

  大陸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謝鬱認為,2008年兩岸關係取得實質性重大突破和進展,進入和平發展的新時期。 

  2.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黃嘉樹在《中國評論》12月號發表專文《和平發展與大陸對台戰略的調整》,深入探討和平發展與大陸對台戰略變化。他指出,和平的價值、地位與功能在對台戰略中更加重要。2006年4月,胡錦濤提出“和平發展是兩岸關係的主題”,和平發展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主題;“和平發展”首次被確定為和平統一實現以前兩岸關係的重要階段。 

  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共17大《政治報告》呼籲:“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定,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黃嘉樹認為,胡並未強調統一,由此可知,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雙方談判議題不會是統一,而是如何建構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這是新一代中共中央領導集體對台戰略的新創見。 

  3.黃嘉樹在文中還提出了低度和平、中度和平、高度和平的概念:低度和平是不能用武,是不戰的和平;中度和平是不願用武,是和解的和平;高度和平根本不需要用武,是和諧的和平。 

  黃嘉樹認為當前台灣海峽的現狀是低度和平,下一步是兩岸通過平等談判簽定和平協定或結束敵對狀態協定,或建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兩岸領導人會晤和磋商機制等等,升級為靠制度或協定保障的中度和平;再經由雙方共商兩岸關係的未來,“共議統一”來邁向共同利益保障的高度和平,其象徵是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全面機制化。 

  4.馬英九本月三日與台灣外籍記者聯誼會會員座談時指出,自他上任後,兩岸整個氣氛都好了,敵對氣氛降至歷史低點。兩岸協商的進程是先易後難、先經濟後政治,兩岸和平協議不是最急迫的議題。兩岸和平協議的前提是兩岸都有誠意改善關係,現在台灣仍顧忌對岸對台部署千多枚飛彈,政府堅持對岸先撤飛彈。他認為兩岸應主動做出動作結束敵對,也需要建立信心機制,特別是軍事互信機制,讓雙方有更多安全感。對於兩岸領導人見面,馬英九表示,目前沒有任何這方面計劃,不過不會反對,不會排除這個可能性。 

  5.馬英九本月三日上中央電台廣播節目指出,希望兩岸和解不只在海峽、也要在國際社會。馬英九指出,台灣要能在國際舞台發聲,參與明年WHA,會盡全力爭取支持,至今來自美日歐盟都支持,最後還是要看WHO當局和大陸的態度,希望能有比過去更大的進展。 

  馬英九說,明年登場的“第三次江陳會”,目前規劃仍以經濟性跟民生性議題為主,政治性議題目前還沒做具體規劃,未來當然不可能完全排除。 

  對於任內或卸任後會不會參訪大陸,馬英九表示目前沒有計劃,因為他是“中華民國”“總統”,現在時機可能還沒到;至於卸任後的事,他不急著在此時想這個問題。 

  二、情況研析 

 1.兩岸關係已走出過去長達八年的高危緊張態勢,進入相對和平穩定時期;海基海協兩會領導人江陳會舉行兩次並達成四項協議,兩岸成功地建立一定互信。面對一些敏感議題,相較過去措詞嚴厲逕自指摘,目前雙方全力營造兩岸之間和平穩定氛圍,盡力擱置主權爭議,求同存異,展現出高度自制,從而做到了正視現實,建立互信。 

  自五二○之後,兩岸關係循著形塑和平氛圍、推動和平互動,以至時機成熟時簽署和平協議的軌跡發展。兩岸和平氛圍初具,現正努力推動兩岸和平互動;和平與發展已是當前兩岸關係的主旋律,來之不易,彌足珍貴。 

  2.當前兩岸積極營造和平氛圍,致力推動和平互動,例如北京為緩和台海情勢,沒有披露年度例行對台軍演,而對達賴訪台事,台北方面認為當時機適當,歡迎來台從事宗教活動。不容否認,兩岸從營造和平氛圍到簽署和平協議,還有一段有待雙方努力過程,實非短期所能實現。此時若雲商談和平協議,勢必碰觸到撤彈、軍售等政治性高敏感議題;當台北要求大陸撤離沿海飛彈,北京亦會把停止軍購端上檯面,遑論北京尚且堅持要在一中原則基礎上協商。 

  由此觀之,和平協議可以列為兩岸主政者的政策目標,然在現階段提上協商日程的主客觀條件恐未成熟。如欲結束60多年敵對狀態,兩岸應致力營造出更多的和緩和平氛圍,多採取主動作為,釋出善意,諸如建立信心機制,包括軍事互信機制等,讓雙方在交往互動中有更多的安全感。 

  3.兩岸之間的互動並非僅有北京提出的反獨和促統,正如大陸學者提出,現已由和平發展的新思維取代;在反獨與統一之間,存在一段很長的和平發展階段。 

  馬英九兩岸政策主張不統不獨不武,為兩岸和平互動提供了空間,更為兩岸和平發展、共創雙贏奠定更為務實的基礎。 

  盱衡過去十餘年來兩岸關係互動,唯一官方授權團體海基海協兩會見證了這段曲折坎坷歷史。成立17年的海基海協兩會,竟然有13年陷於停擺狀態,不但協商對話功能不彰,過去8年更進而淪為懲罰性的工具。 

  國民黨今年重掌政權,在國共平台打下的共識基礎,海基海協兩會旋即重啟協商,兩岸關係大步走出陰霾,兩岸和國際已能明顯感受到台海緊繃態勢趨緩。馬英九日前接受媒體專訪時,稱胡錦濤更了解台灣實際情況,他的原則始終堅定,但策略頗見彈性。即便當前兩岸領導人峰會時機尚未成熟,然而高層釋放出的諸多善意和誠意,對兩岸間的和平氛圍、和平互動,無疑是有正面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