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鄭永年:中國民粹性民族主義的危害

http://www.CRNTT.com   2014-12-03 10:56:28  


 
  今天中國的民族主義主要表現為幾種力量。

  第一,傳統比較左的力量。傳統左派對西方的批評或者憎恨,主要是出於意識形態的考量。他們強調傳統意識形態的“純潔性”,一旦涉及到西方的東西,便恐懼起來,很害怕西方會改變中國的一切。改革開放以來,傳統左派一直對之抱懷疑態度,經常對改革開放發難。儘管中國通過和世界體系的融合變得更強大了,但這個事實並沒有改變他們對西方的看法和敵視。人們可以把這一力量稱之為原教旨主義者。在任何國家,都會存在這種敵視其他國家的力量。

  第二,保守主義力量。無論何地,保守主義力量都是強調“國家利益”的,他們並不相信任何超越“國家利益”的東西的存在。中國的“國家利益”既包括硬力量如經濟力量,也包括軟力量如文明和文化。對保守主義來說,民族主義代表的是中國國家利益的軟力量,因此只要是民族的,也就是產生在中國的,就是好的。很自然,他們很抵制西方的文化“侵入”,提倡用“民族的”來對抗“西方的”。

  第三,憤青式民族主義。很多“憤青”沒有經歷過改革開放前貧窮落後的中國,成長在富裕的時代。更為重要的是,他們的成長過程也剛好是國家的強大過程。對他們來說,一個國家要成為強大並非難事。他們為國家的發展而感到驕傲。同時,他們也目睹了近年來西方的衰落。因此,他們有一種不切實際的感覺,甚至是自我欺騙的感覺,那就是,“西方衰落了,這個世界就是我們的了”。

工具性的民族主義

  第四,民族主義的利益相關者。這個群體非常龐大,出現在各個領域,包括意識形態、戰略、文化、文學(包括網絡文學)等等。“利益相關者”意味著通過使用民族主義,他們可以獲得具體的利益,例如得到更高的地位或者更多的經濟利益。對這個群體來說,民族主義不是一種信仰、意識形態和文化,只是一種獲取其他利益的工具。簡單地說,就是用“國家利益”的名義來追求個人的利益。對這個群體來說,他們需要一個外部的“敵人”,即使沒有,也要把之塑造出來,因為通過這個“敵人”,可以追求到自己的利益。例如,他們往往通過誇大來自西方的威脅,包括軍事戰略、意識形態、文化等等。他們在把社會嚇住了的同時,也獲得了自己的利益。

  所有這些民族主義力量有一個重要的特點,那就是過分“自信”。對一些人來說,是自然的自信,對另一些人來說,“自信”只是“自卑”的另一種表達。自信很重要,不過,如果過分自信,或者假裝自信,就會出現“義和團式”的自信。如果這樣,民族主義就會走向愚昧。
  在知識群體中,所謂的“公共知識分子”所呈現出來的民族主義,既是對國內自由派的回應,也是對西方那些同樣愚昧的、專事攻擊中國的人的回應。這裡是兩種錯誤的邏輯所致。中國自由派一向傾心於西方的民主自由。對他們來說,中國病了,西方沒有病;中國要醫治好自己的病,必須用西方的藥方。他們中的有些人甚至相信,中國可以成為西方那樣的國家。這一群體的思維,從近代到當代從來就沒有缺失過。

  民族主義者的邏輯剛好和自由主義的相反。在他們看來,西方病了,中國沒有病。這個群體的公共知識分子,因此列舉了西方的種種病症。當然,有些病症的確是存在的,而有些病症便是他們自己想象出來的,並不符合西方的實際。

  客觀地說,這兩群人都是有問題的。自由派的民主自由觀往往來自西方的教科書,他們中的很多人並沒有在西方生活的實際經驗,他們總覺得別人比自己好,對國家、民族和人民沒有任何信心。民族主義者的邏輯也不能成立。一個人不能通過論證別人生病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的身體是健康的。別人的確生病了,這不能證明你自己沒有病。別人生病了,你自己也可能有病,甚至是更嚴重的病。用證明別人生病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的健康,那只是愚昧,最後會害了自己。

  一個更為嚴重的問題是,在一些民族主義群體中,存在著一種“泛道德化”的不正常傾向。一些人總以為自己的是愛國的,而愛國的就是道德的。只要是愛國的,什麼樣的手段都不重要,包括欺騙,為了愛國的欺騙也是道德的。因此,一些人並不了解西方,但他們任意曲解西方,希望激起人們對西方的憎恨。一些廣受歡迎的所謂的民族主義公共知識分子,實際上並沒有資格充當公共知識分子,因為他們並沒有足夠的有關西方的知識。在沒有成為一個好的知識分子之前,是很難成為一個公共知識分子的。

  這種民粹性民族主義,最終不可避免使得國家走向衰落。這個世界上,從來就不存在任何一種孤立而純潔的文化。即使是傳統文化,也是在不同文化溝通過程中成長起來的,在今天的全球化時代更是如此。

  現代主權國家並不是封閉國家。強大的國家都要善於學習外國的經驗,同時也不能盲目地學。所以,各國需要批判性地學習外國經驗。不存在一個不變的制度,任何制度都是在演進過程之中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歷史從來就不會有終結點。學習他國的最優實踐,同時避免他國的沉痛教訓,是進步的動力,也是塑造一個更好的制度的前提。這裡的結論就是,人們可以批評他國,但不可拒絕學習他國,無論是成功的經驗還是失敗的教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