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全球經濟秩序到了戰略性裂變前夜

http://www.CRNTT.com   2015-01-27 09:56:12  


  中評社北京1月27日訊/為對全球局勢變遷最具敏感性觀察與前瞻性判斷的峰會,2015年達沃斯冬季論壇將年會主題定為“全球新局勢”,體現了論壇舉辦方尤其是施瓦布先生對由諸多複雜因素糾合而成的今日世界變動脈搏的精准拿捏與不乏國際責任感的心憂。作為本屆論壇最具分量的出席嘉賓,中國總理李克強在這個頭腦風暴高密度爆發的峰會上的主旨演講,若要濃縮成讓全世界都能聽得懂的語言,那就是:中國已是世界最重要的經濟大國之一,儘管這個大國的經濟肌體並非十分健康,但我們對自身狀況有足夠信心。

  差不多與此同時,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其國情咨文中,再次強調了美國對全球的領導權,諸如“問題不是美國是否應該領導,而是如何領導”,諸如“亞太貿易規則應由美國而非中國制定”,諸如“美國應該實施一種更加精明的全球領導權,將軍事力量與強有力的外交結合在一起,並且動感建立聯盟的方式來增強實力”,等等。一言以蔽之,對迄今仍是全球秩序主導國的美國來說,不容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力量中心挑戰其對全球事務的掌控權。

  上海證券報發表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金融貿易學院院長章玉貴文章稱,細觀自1913年美聯儲成立到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再到1973年宣告崩潰和牙買加體系接盤,及至上世紀九十年代前蘇聯解體後形成的“一超多強”實則“一超”格局格局,美國大約花了80年才搭建起基於硬實力、軟實力相結合而生的機制化超級強國體系,但正如保羅肯尼迪早就警告的,美國和歷史上的英國一樣犯了力量使用過度的錯誤。今日美國經濟總量占全球比重24%,早已不是當年那個經濟實力強大到寂寞的超級經濟強國了。儘管可以依靠盟友的支持,繼續在國際貨幣金融與貿易體系中扮演絕對主導角色,但這種超越自身力量邊界的霸權之舉,很難持久。

  世人清楚地記得,6年多以前的2008年9月,當全球金融危機席捲美歐,並在遭遇了戰後以來最大規模的“達爾文主義”洗劫時,驚慌失措的華爾街金融資本和白宮政客們格外擔心美國會因此失去金融霸主地位。小布什總統與其閣僚日夜操心的是如何在現有機制化體系內穩住美元基本盤,進而轉嫁金融危機。隨後呈現在世人面前的,是所謂的7900億美元一攬子救市計劃、量化寬鬆QE、債務上限談判、“財政懸崖”乃至博眼球的第三次工業革命、製造業回流、出口倍增計劃,等等。今天看來,所有這些舉措,真正能算得上治本之策的並不多。世人由此倒是看清了一個嚴酷事實:作為全球掌握核心金融信息最多的國家,美國在國家層面的道德風險持續泛濫,不僅無法承擔起全球經濟穩定的重任,而且一再把金融玩得最徹底也最無恥。一如基辛格所言:“誰控制了貨幣,誰就控制了整個世界”。事實上,美國政府對美元債權人的口頭承諾早被證明是一種國家級“忽悠”。在經濟實力相對下滑且國際責任感下降的今天,世人再不能指望美國會對美元發行承擔相應的責任。美國也許還能憑借暫時的競爭優勢維持一段時期的美元本位,從國際貨幣均衡角度看,全球貨幣金融領域的公共產品由目前的單極霸權向均勢結構變革乃大勢所趨。美國可以推遲這一天的到來,但無法改變趨勢。國際金融格局顯然不能長期處於個別大國獨家壟斷的失衡狀態。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