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面對的三大關係

http://www.CRNTT.com   2016-07-12 06:34:19  


如果我們把政府和市場的關係真正處理好,那麼中國特色宏觀經濟學在世界上就能立得住。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際上提出了更深層次的問題。
  中評社北京7月12日電/關於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一個問題值得思考:我們能不能真正地在經濟哲學上把市場所要的自由競爭和社會化生產所要求的自覺規劃統一起來。在機制上,如果我們把政府和市場的關係真正處理好,那麼中國特色宏觀經濟學在世界上就能立得住。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際上提出了更深層次的問題,即基本制度下的經濟理論哲學問題、價值取向問題。

  第一個問題:如何看待中國宏觀調控中的反危機政策

  北京日報發表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文章分析,全球自進入反危機大潮流後,社會上對政策方向的選擇看法都不太一樣。從中國實踐來看,同樣存在著一些爭論。這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是中國這次反危機政策主張是不是出台晚了?這是一個很有中國特色的問題。中國經濟在2007年、2008年還是紅紅火火的增長局面,這種發展階段的增長態勢與其他國家不同。因此,2008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政策目標是“雙防”:第一防通貨膨脹,防從結構性通脹轉為總體性通脹;第二防過熱,防經濟增長過快而導致的過熱。這兩方面是相關聯的,如果目標是“雙防”,那麼宏觀經濟政策就應該全面緊縮。可是,這樣緊縮到了2008年五六月份,我們就感覺到情況不對了,所以等各種數據出來以後,就做了相應調整,即不再強調“雙防”,改為“一保一控一調”:保增長,控物價,調結構。物價問題還是沒有從宏觀調控目標當中删除掉,雙重目標是“保增長、控物價”。中國真正調整過來已經到了2008年第四季度。所以,中國反危機政策出台時間比全球性的反危機舉措,大概晚了有半年多。

  二是中國這次反危機政策是不是猛了?中國宏觀經濟失衡的原因與美國、歐洲、日本等不同。世界發生了金融危機的情況大多是金融體系崩潰了,而實體產業沒有大問題,是在貨幣市場失衡的情況下,有貨幣需求而缺乏貨幣供給。可是中國是什麼情況呢?世界經濟衰退導致中國出口受挫,造成內需產能過剩。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銀行體系本身並沒有問題,可是實體產業沒有有效的貨幣需求,所以中國的失衡方向和世界經濟危機下的失衡方向是相反的——世界經濟是有貨幣需求而無貨幣供給,中國是有貨幣供給而無有效的貨幣需求。因此,對中國來說重要的是培育對貨幣的需求來刺激實體經濟,對西方國家來說重要的是增大貨幣供給,往流通當中砸貨幣。但是,中國採取的政策卻和西方反危機政策差不多,大量地向流通當中注資,其結果是實體經濟沒有有效的需求,使大量的貨幣滯留。所以,有人就提出了我們的貨幣財政政策刺激是不是過猛的問題。

  三是中國退出反危機政策是不是早了?中國是在2010年10月宣布從反危機的政策軌道上退出的。退出以後,中國面臨反危機過程中成本消化的一系列困難和進入新常態以後經濟失衡的新形態。這其中既有客觀的經濟周期性的原因,也有複雜的、不確定性的宏觀政策作用,實際上是經濟增長速度的換擋期,後危機階段對於反危機政策成本的消化期,經濟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克服的陣痛期“三期叠加”。相對於更為複雜的經濟失衡特別是“雙重風險”並存的新失衡,因而有人就提出中國退出反危機政策是不是過早了。

  以上三個方面背後實際上都有中國特殊的國情。我們要認清中國反危機政策與其他國家相比存在很大差別,注意總結經驗,然後將其上升為經濟學說和體系。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