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中評智庫:從三個維度探尋兩岸發展規律

http://www.CRNTT.com   2018-08-10 00:33:20  


  中評社香港8月10日電/中評社常務副社長、中評智庫基金會執行董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創中心教授周建閩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8月號發表專文《從島內、外部勢力與大陸三個維度的矛盾進程探尋兩岸關係發展規律》,作者認為:“兩岸關係的發展變化,從來離不開島內、外部勢力及祖國大陸三個因素的綜合影響。幾十年來,這三個因素在自身不斷發展變化的同時,也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和相互矛盾,從而使兩岸關係的發展進程波瀾起伏,充滿矛盾衝突與各種博弈;而兩岸關係發展出現種種不穩定、矛盾迭加的現象,又似乎給其蒙上一層迷霧,使人難以探尋其發展規律。這需要我們循著島內、外部因素和大陸三個維度的歷史發展脈絡與現實關係進行綜合分析,理清兩岸關係發展的矛盾規律,總結其發展規律,從而準確預測與把握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趨向。”文章如下:

  一、島內因素是兩岸關係跌宕起伏的主要變數

  台灣作為兩岸關係發展的主體之一,其自身的歷史發展進程與內部的矛盾衝突,始終是兩岸關係發展的主要變數。這些變數既推動了兩岸關係的發展,也給兩岸關係帶來嚴重阻礙,這是我們必須深刻理解、認識的兩岸關係發展基本參數。

  1、殖民歷史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和危害

  自“甲午”戰敗,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賠款割台的“馬關條約”後,台灣自此成為日本殖民地長達50年之久,直到二戰結束,日本戰敗後台灣才回歸祖國。

  50年的殖民歷程,大多數台灣同胞從來沒有放棄自己作為中國人的族群認知,一部台灣殖民史,也是一部台灣人民的抗日史①。在日本統治台灣的過程中,為使台灣同胞屈服,從早期的武力鎮壓,到中後期有限度的懷柔政策和“皇民化”政策,台灣社會也因此發生了分化和撕裂。一部分中上階層改換門庭,以成為“日本人”為榮。其遺毒流傳至今,今天台灣社會變態的“哈日熱”與此密切相關,不少台獨頭目也大多是這種“偽日本人”(如李登輝、辜寬敏)或其後裔(如蘇貞昌等)。<nextpage>
  國民黨接收台灣後,為維持其獨裁統治,對台灣的日奸們並未進行甄別與清算,而這些“偽日本”族裔在長達50年的日本統治期間,附隨日本殖民者從台灣民眾身上榨取血汗財富。他們由於家庭富裕,其子孫們大多接受過高等教育,成為台灣社會的中上階層。所謂“抗日窮三代,台奸富子孫”,就是台灣社會在日本殖民時期與國民黨獨裁統治下的真實寫照。台灣解嚴後,這批人在李登輝等台奸的內應下,又從原來的工商界與專業人士階層混入政界,成為台灣社會的主流人士,主導了台灣的輿論氛圍和社會發展趨勢,“台獨”就是在這樣的土壤和政商環境中發展起來的怪胎。

  今天台灣社會內部無論是“統獨之爭”,還是“藍綠之爭”,幾乎都與台灣的殖民歷史以及殖民社會遺留下來的“皇民化”問題有著密切聯繫。歷史哲學家克羅齊所言“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②,台灣的“皇民化”運動雖然已成歷史,但其精神遺毒卻延續至今,可謂誠哉斯言!毫無疑問,整個殖民統治時代,是對兩岸關係的最大傷害,其流毒遠未消亡。這是所有關心兩岸關係發展的人們必須深加重視的。

  2、“黨國體制”、矛盾辯證體下兩岸關係發展的崎嶇路

  1949年國民黨敗退台灣後,蔣介石始終念念不忘“反攻大陸”,兩岸關係在“一個中國”的帽子之下,始終圍繞著主權的主導權和代表權之爭而延續和展開。這段時期的兩岸關係,是一種嚴重敵對狀態下的兩岸關係。從兩岸相互軍事打擊、封鎖對峙,爭奪政權的主導權;到在國際社會層面的主權代表權之爭,無一不是以“有你無我”的零和博弈方式展開的敵對式競爭。

  在軍事鬥爭完全失利、奪取中國大陸的主導權已然絕望以及在國際社會爭奪中國的主權代表權失敗後,蔣經國領導下的台灣國民黨當局逐步回歸現實,開始了本土化進程。不過由於歷史和黨內的政治現實等原因,蔣經國雖然開啟了本土化發展的進程,但也不敢或不願放棄“反攻大陸”的口號,“躍馬中原”始終是眾多國民黨人心中的野望(雖然明知不可企及,卻還有以拖待變、期望國際局勢發生重大變化或大陸自行崩潰的念想)。

  不可否認,儘管理念不同、目的不同,但在這樣一種對立狀況下的兩岸關係在“一個中國”概念下,卻奇妙地形成一種對立統一的矛盾辯證關係,成為一個“矛盾辯證體”。這個“矛盾辯證體”,其內在邏輯關係是“內戰邏輯”,其外在形式是相互排他式的“一個中國”。

  雖然“黨國體制”在1987年台灣解嚴和民主化進程中已經裂解,但這種兩岸對立統一的“矛盾辯證體”關係一直延續至今,衹是其表現方式大為緩和,而且被島內的“統獨之爭”所影響和替代。<nextpage>
  首先,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國際大趨勢是和平、合作、發展,加上大陸自1978年以來的改革開放和對台政策大變化,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大政方針,促使島內政局發生根本性變化,國民黨當局被迫解嚴,開放黨禁、報禁,並在老兵和台灣社會的抗議下開放探親,打開兩岸交流交往的大門。這是兩岸關係打破冰封,突破發展的重大歷史性進程。

  其二,兩岸關係的開放和發展在實踐層面產生了許多新的問題,又促使兩岸官方以“白手套”——“兩岸兩會”的方式舉行正式商談,達成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九二共識”。對於“九二共識”,在台灣島內有所謂“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認知。這個認知的基礎與排他式“一個中國”模式完全契合。儘管兩岸雙方對此表述的認知並不一致,但總體而言其維護了“一個中國”的共識,彼此也就默契地接受了“九二共識”這個概念。③“汪辜會談”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實現的,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里程碑。

  其三,國民黨對“中華民國”體制和憲法的堅持,成為反對台獨的制度武器,但也成為影響兩岸關係深化發展的阻礙。“中華民國”及其憲法,始終是藍營人士堅持的法理基礎和意識形態符號,這也是綠營台獨勢力絞盡腦汁想要打破和改變的意識形態標誌及法理障礙。在國民黨內,隨著其本土化進程,黨內不少本土派人士不再以“反攻大陸”、“逐鹿中原”為理念,回歸現實,以台灣意識為依歸;但其與綠營最大的區隔就在於是否認同和堅守“中華民國”及其憲法,即“法理一中”上。這也是吳敦義們堅持“一個中國,各自表述”,而不同意洪秀柱提出“深化九二共識”的“一中同表”論述的關鍵所在。由於這種認知上的固化和傳統反共思維,導致兩岸關係在2008年後馬英九國民黨執政時期雖然有了很大發展,實現了兩岸關係發展30年來的重大突破——兩岸直接三通目標的全面達成,但兩岸關係無法在和平發展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展開兩岸之間的政治談判並邁向和平統一。也正是因為國民黨對兩岸統一心存抵抗,故雖然在兩岸民間交流的層次上來往熱絡,但在官方的制度層面上始終未放棄敵對心態,未能破解兩岸既有的對立統一“矛盾辯證體”關係;加上長期濃厚的反共意識形態宣傳,使台灣民眾無法擺脫恐共心理,為民進黨操弄反中仇中的台獨意識形態奠下思想和輿論基礎,使民進黨得以迅速做大,再度奪取了台灣的執政權,致使兩岸關係嚴重惡化。

  兩岸關係本是國民黨的強項,也是其唯一可以說服台灣民眾免除台獨帶來的戰爭恐懼、實現和平發展、形成共議統一最佳願景的政策論述。但由於國民黨固步自封,未能擺脫傳統思維和論述的桎梏,喪失了對兩岸關係和台灣未來發展願景的核心論述。政黨的靈魂在於其核心政策論述,失去黨魂的國民黨成為政治上的行屍走肉,不僅丟失了政權,也由於沒有理念,呈現出一盤散沙的亂象。國民黨要再度崛起,勢必要先解決其核心論述蒼白無力問題,為台灣民眾建構一個能真正為台灣帶來和平與共同發展的兩岸論述。這就需要打破原有的兩岸關係對立統一“矛盾辯證體”關係,建立一個共議共存共享共榮的兩岸關係新架構。<nextpage>
  3、台獨是兩岸關係發展的最大障礙,但也可能成為加速統一的誘因

  台獨從其思想發源始,就是兩岸關係發展的最大阻力和障礙。幾十年來,台獨在島內外各方勢力的鼓動扶持下,完成了從理論建構到實際組織運作,在台灣解除戒嚴後不到13年時間就實現了首次執政。並在首次執政大失敗之後,僅用8年時間便又東山再起,一舉奪得行政和立法院的絕對控制權,實現了完全執政的目標。

  台獨勢力奪取政權,對於兩岸關係當然不是好事。儘管蔡英文提出“新四不一沒有”④:“承諾不變、善意不變、更不會走回對抗的老路、不會在壓力下屈服;沒有九二共識”,表現所謂“溫和台獨路線”,但其台獨的本質是不會改變的。所謂“溫和台獨”,也就是在條件不成熟情況下的一種權宜之計,目的是為了拖延時間,以便一方面徹底打垮藍營勢力,將其連根拔除;另一方面加緊鞏固台獨政權,實現長期執政目的,徹底改造台灣社會的輿論氛圍和完成對於青少年的洗腦。同時等待時機,為最後實現台獨、將台灣從祖國大陸徹底分裂出去、達成“一邊一國”的目標做準備。

  兩岸關係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來,始終圍繞著大陸反獨促統和台獨分裂勢力之間展開拉鋸。事實似乎很詭異,每當台獨勢力執政、猖獗一時的時候,恰好也是台獨走向衰落之始。陳水扁執政八年的歷程是如此,蔡英文執政剛兩年似乎也步上阿扁這條老路。由此看,台獨的生命週期有不斷衰減之趨向。

  自去年底以來,隨著美國對華戰略的轉變,將中國大陸定位為戰略競爭者,在美台關係上不斷升溫加碼,通過一系列涉台法案,給台獨發放進攻性武器潛艇的製造證等,無疑極大地刺激了台獨分子的囂張氣焰。台灣當局行政部門領導人多次公開宣稱,他是“務實的台獨工作者”,何其狂妄!

  熟悉辯證法的人都知道,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有其兩面,從來是禍福相依。台獨也是這樣,它在向著分裂道路狂奔的同時,也為自己的加速滅亡開啟了計時器。到了越過底線、觸及紅線的時候,台獨將自行引爆炸彈,在其粉身碎骨的同時,從反面大力推進兩岸關係的統一進程,成為兩岸統一的墊腳石。<nextpage>
  4、小結

  島內因素是兩岸關係發展變化的基本參數,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島內因素正在發生極其複雜的變化,這也和大陸及外部勢力因素的交互疊加影響密切相關。儘管目前看,島內因素對兩岸關係的破壞性大於建設性,台獨仍囂張一時,但隨著兩岸關係發展、特別是大陸因素的影響權重顯著加大,其內部的建設性因素也必將會誘發出來。這種建設性因素的突出標誌,就在於能否出現打破原有的兩岸關係對立統一“矛盾辯證體”關係,構建出兩岸關係的新論述,建立一個共議共存共享共榮的兩岸關係新結構。這個新論述和新結構的提出者,可能是國民黨,也可能是其它政治黨派或新的政黨。無論是誰,在提出和構建新論述、形成新政策藍圖後,將會帶動和引領深陷發展困境中的台灣民眾走上一條與大陸相向而行的道路,從而使台灣免除台獨帶來的戰爭危害,贏得台灣民眾的支持。這是台灣的最佳選擇。

  而台獨勢力現在看雖然猖獗一時,但由於終究無法實現,其衰落是必然的。未來台獨可能有兩個趨向,一個是逐步衰落直至滅亡;另一個是以極端方式進行頑抗,在法理和實踐層面實現台獨。然而台獨實現之日,也就是它自我滅亡之時。台獨的極端行為將成為加速兩岸統一的誘因。

  二、外部勢力對兩岸關係發展的影響

  在整個兩岸關係的發展進程中,外部勢力——主要是美國,是影響兩岸關係發展最重要的外因。這個外因由於其擁有龐大的軍事、政治和經濟實力,是二戰之後整個國際體系的主導者,因而勢必對兩岸關係的發展造成巨大的影響,導致兩岸的分裂、對立關係維繫至今。

  1、美國直接插手中國內部事務,導致兩岸關係處於冰封狀態

  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這個內因就是台灣當局。從上個世紀50年代初,美國在朝鮮戰爭爆發後,派軍艦控制台灣海峽,並通過與台灣簽訂所謂《共同防禦條約》的方式,直接插手干涉中國的內部事務,阻礙中國的統一進程。美國插手中國內部事務,支持台灣的蔣介石當局對抗中國大陸共產黨勢力,其根本原因是為了實現“以台制華”戰略,遏制共產主義勢力在東亞的蔓延。

  作為地緣政治的信奉者,美國對東亞地緣政治的島鏈體系非常重視,在它眼里,台灣處於第一島鏈的關鍵位置,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有“不沉的航母”之稱。因此,從50年代到70年代,台灣作為美國的盟友,以反對共同的“共產主義敵人”而結成密切的戰略關係。這種戰略關係,對於兩岸關係無疑是起到巨大的破壞性作用,兩岸處於戰略和戰術對峙中,完全隔絕,互不來往。<nextpage>
  2、戰略利益變化,台灣作為美國的戰略棋子被拋棄,但留下一個“尾巴”

  在美國眼里,戰略利益高於一切。而利益是分層次,且隨時代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在美台戰略關係中,從一開始,台灣的地位就已經被清楚地標定為戰略棋子,這個棋子的分量,是隨著台灣在美國全球戰略中所處的地位而決定的。這就決定了台灣作為棋子而隨時可能被拋棄、犧牲的命運。70年代,美國久陷越南戰爭的泥淖中,面對蘇聯在全球咄咄逼人的態勢,日益感到力不從心,期待儘快擺脫越戰困境。此時的美國,在權衡了利益的輕重後,毅然選擇切割台灣這個戰略棋子,不惜“斷交、撤軍、廢約”,放棄台灣,與中國大陸建交,從而贏得戰略上的主動態勢。

  作為平衡戰略的高手,美國從來保留兩手,與中國大陸建交卻在台灣問題上留下一個尾巴。而台灣這條尾巴隨著冷戰結束,國際政治態勢發生重大翻轉,中國大陸對美國的戰略地位下降而被重新定位,再度成為美國的戰略籌碼。從90年代以來,美國政府不斷加強對台軍售及美台關係,甚至邀請台灣領導人李登輝訪美。但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和中國大陸的快速崛起,台灣由於距離大陸太近,已難以承受地緣戰略的風險和遏阻中國大陸的責任。所以冷戰以來,儘管台灣當局不斷試圖加入美國主導的東亞地緣政治安全組織和“亞太再平衡”戰略,但歷屆美國政府一直未予准許。

  3、特朗普政府重新啟動台灣作為中美關係博弈中的戰略棋子,引發台獨冒險行為升級

  特朗普政府上台後,出於他的冒險個性和背後保守政治勢力的意識形態躁動,以及美國戰略界對中國崛起的焦慮,將美國戰略大方向由反恐轉移到對付中俄的大國競爭上,中國成為它的頭號戰略競爭對手。在這種思考與戰略部署下,特朗普政府對中國進行新的戰略和策略設計,台灣被作為一個戰略棋子重新啟動。自去年下半年以來,美國簽署了一系列涉台法律法案,允許美台官方和軍方各級人士互訪,並考慮美台軍艦互停對方港口的“適當性”與“可行性”,邀請台灣軍方參與聯合軍演,向台灣發放製造進攻性武器潛艇的許可證,擴大對台軍售等等。這無疑使民進黨當局受到極大鼓舞,蔡英文最近將其上台以來稱呼對岸為中性的“中國大陸"改口為台獨勢力一貫的“兩國論”稱謂“中國”;而台灣行政部門領導人賴清德則公開宣稱自己是“台獨的工作者”等等,就是美國重新定位台灣作為戰略棋子的副作用。

  這樣的副作用是否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現在看來需要打個大大的問號。因為很清楚,若台獨失控引發兩岸戰爭,對於美國而言是在它沒有任何勝算條件下的被迫選擇,這個選擇令美國十分尷尬:在遠離自己、緊靠對方的戰場作戰顯然不是一個正確的場合;且對手是能夠進行體系性對抗的巨型國家,基本沒有勝利的可能。而不打則令美國的國際權威完全顏面掃地。一旦真的發生這種情況,無疑是美國國際戰略的大失敗。因此,台獨冒險是不符合美國利益的,不會也不應該得到美國的堅定支持。

  由此,我們要提醒台獨分子不要忘了70年代的往事。當年的台灣,戰略地位比今天重要;當年的大陸,其政經實力和影響力也遠遠小於今天。而美國不是出於自身利益的考量說放棄了就放棄了嗎?!棋子就是棋子,棋子的命運衹能由棋手決定。蔡英文幻想台灣能在世界或區域棋盤中扮演棋手⑤,無疑是癡人說夢。<nextpage>
  世事如棋局局新。作為兩岸關係的最大外部因素,美國對今天兩岸關係的負面作用依舊明顯,影響巨大。但也可能直接導致兩岸關係的終局到來——因為美國特朗普政府的這種任性作為刺激了台獨的野心和囂張氣焰,有可能導致台獨勢力忘乎所以,直接觸碰中國大陸反分裂國家法劃定的紅線,導致大陸以霹靂手段釜底抽薪,徹底解決國家分裂的隱患,實現祖國完全統一。之所以這麼說,主要是因為:首先,今天的中國大陸經濟軍事實力均已進入世界前列;其次,實現國家統一,是13億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有著強大的民意支持;第三,台灣距中國很近,離美國很遠。以今天的技術條件,台灣海峽已經不是天塹,在台灣海峽作戰,就是在中國的主場作戰,顯然大大有利於中國。

  4、小結

  總結而言,可以看出隨著中國大陸的崛起和發展,美國這個外部因素對兩岸關係所能起到的負面作用將會越來越小。如果不願拿美軍的生命做兒戲,對於美國而言,最好的選擇應該是果斷地停止支持台獨勢力,使兩岸關係重新回到和平發展的軌道上。也許這才是未來美國擺脫戰略困境的最佳選擇。

  而台灣作為棋子,其命運掌握在美國這個棋士手里,隨時可能因為價值的變化或維持成本太高而被拋棄。

  三、決定兩岸關係發展的關鍵因素是中國大陸

   兩岸關係既是國共內戰的延續,也是大陸、台灣及外部勢力在冷戰時期以及全球化時代的綜合博弈所塑造出來的。在兩岸關係發展的進程中,祖國大陸的因素始終起到最重要的推進作用。由於大陸自身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崛起過程,大陸所能發揮的作用也隨之而不斷加大。中共十九大後大陸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新時代,這個新時代提出的三大歷史任務是未來中國發展的新使命和歷史定位的新界定,也是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完成祖國統一”作為三大歷史任務之一,凸顯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預示了兩岸關係邁向統一的終極進程和必然結局。

  1、堅持一個中國,實現和平統一是大陸長期不變的對台大政方針

  自1950年代初美軍在朝鮮戰爭爆發後封鎖台灣海峽,其後又與台灣當局簽訂了“共同防禦條約”,大陸領導人便清醒地認識到由於台灣海峽特殊的地理條件,單純依靠強大的陸軍想要武力統一台灣,在可見的中短期內已是不可能的事,政治解決台灣問題就提上了議程。所謂政治解決,即和平談判統一,而非武力統一。“一綱四目”⑥等政策的提出,就是上述和平談判統一的主要內容。

  改革開放後,大陸進一步按照這個通過和平談判、實現兩岸統一的思路來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從“告台灣同胞書”、“葉九條”到“鄧六條”等,大陸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處理兩岸關係和台灣問題的大政方針,這就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這個方針政策的提出和付諸實踐,是古今中外歷史上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充分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對於以和平的方式實現國家統一的追求和氣魄。<nextpage>
  從“一綱四目”到“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堅持“一個中國”,始終是中共對台政策的核心,即綱要所在。幾十年來,大陸始終堅持把握一個中國原則,無論是在內外強敵環侍之時還是台獨喧囂之際,均堅守不易。事實證明,正是因為大陸堅持和捍衛了一中原則,兩岸關係才能不被雲霧風浪所動搖和迷航,才能保證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受侵害,兩岸關係也才能在和平發展的大道上順利前行。

  2、大陸是反台獨、反分裂的核心力量

  如前所敘,國民黨由於頑固堅持反共思維,加之幾十年的獨裁專制,在台灣島內積纍了眾多矛盾。這些矛盾在台灣解嚴後,被李登輝為首的“內奸”們以本土化、民主化為名迅速激化;加上國民黨在兩岸關係上左右仿徨,丟失了兩岸最終實現統一的核心論述,致使民進黨迅速坐大,短短十餘年就丟失政權,特別是在民進黨二次執政時近乎完敗,將台灣的行政、立法及執法權拱手讓出,受到民進黨以近乎抄家滅祖的手段欺凌和拔根。如果不是有祖國大陸的存在,可以說台灣早已不是中國的一部分了。

  一如民進黨人自己的哀歎:我們什麼都算到了,就是沒有算到大陸這樣快速的崛起。⑦他們深知,中國大陸的存在與崛起,是台獨永遠無法跨越的高崖絕壁,衹要大陸存在一天,台獨就無法實現。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大陸就不斷針對台獨言行向民進黨和台獨勢力發出警告,新世紀初陳水扁上台後,大陸以強有力的態勢向國際社會表明了中國的立場,協同國際社會逼迫阿扁這個台獨頭子不得不作出“四不一沒有”⑧的承諾。其後,隨著陳水扁和民進黨故態復萌,大陸又與美國聯手合作,共同遏制台獨。逼得陳水扁不得不承認,“台獨做不到就是做不到”。陳水扁以善於欺騙愚弄台灣民眾著稱,但在台獨問題上他說了一句大實話。今天的民進黨蔡英文當局雖然靠模糊策略欺騙台灣民眾而執政,致使兩岸關係再度陷入複雜嚴峻的對抗狀態,但台獨終將難逃歷史的宿命,台獨的沒落是歷史的必然。

  3、兩岸關係隨國家發展戰略進入新時代,大陸牢牢把握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動權,積極建構和塑造兩岸關係向祖國最終統一目標邁進的綜合態勢

  兩岸關係的發展經過幾十年來風風雨雨的考驗和久久為功的努力,取得了很大進展,實現了全面“三通”的歷史性進展,沿著和平發展和堅定反對台獨的道路邁向兩岸統一的目標。中共十九大報告前瞻性地提出未來國家發展的三大歷史任務,解決台灣問題,實現國家完全統一,列入三大歷史任務之一,表明了在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大陸將牢牢把握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動權,有目標、有節奏、分階段地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進程。

  從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新任務、新目標看,新時代需要新思想,需要新方略。這個新思想就是習近平對台思想,而這個新方略就是將習近平的對台思想落實到具體的對台方針政策中,辯證地看待和處理和平發展與和平統一、反獨與兩岸融合之間的辯證關係,使一個中國的原則和目標更為清晰,使兩岸關係的底線更加明確,讓台灣民眾看到並認清台獨的危害,享受到和平發展與和平統一的好處;使兩岸關係沿著“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大道邁向統一的步伐更加堅定,將兩岸融合發展真正落到實處。

  由此,不難理解為何大陸在十九大後頒佈並實施了一系列的惠台政策,單方面無條件地給予台灣同胞來大陸學習、工作、發展的便利條件和與大陸民眾的同等待遇,加速兩岸的融合步伐。與此同時,針對台灣執政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破壞兩岸關係政治基礎的言行展開針鋒相對的鬥爭,一方面對台灣實行軍機、軍艦的繞行巡航,在台灣海峽舉行軍演,震懾台獨分子和支持台獨的外國勢力;另一方面,積極展開國際領域的鬥爭,進一步壓縮台灣的國際空間。從台獨勢力再度執政至今,短短2年,已有4個國家與台“斷交”,台灣也不再能夠出席主權國家參與的國際組織會議。雖然這一切都是針對台灣當局的,但也包含了對受到蒙蔽的部分台灣民眾的警示。畢竟,人民需要教育,群眾需要引導,二戰時期德日法西斯在當時民意的支持下發動危害全球侵略戰爭的殷鑒不遠。這樣做的目的,不是為了恐嚇台灣民眾,而是為了使台灣能夠免受台獨冒進帶來的戰爭危害,使兩岸關係能夠穩步沿著和平統一的道路順利前行。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大陸的綜合國力有了翻天覆地的發展,今天的中國大陸,綜合國力數十倍於台灣。在新時代,大陸有信心、有能力、有條件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歷史任務。<nextpage>
  4、小結

  由於大陸自身發展建設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大陸所發揮的作用也是在不斷加大的。總體而言,大陸對於兩岸關係的發展始終是起到關鍵的決定性因素。在國家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新時代後,兩岸關係的發展也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反獨與促進兩岸融合發展,是這個新的歷史時期兩岸關係發展的主要特徵。

  作為新時代賦予的三大歷史任務之一,兩岸關係必將進入完全統一的歷史終局。

  四、結語

  從以上三個維度的分析中,我們不難看到,一部兩岸關係史,就是島內、大陸與外部勢力三個主要因素的複合博弈的矛盾過程,其中主要矛盾方面,在於島內與大陸,外部勢力則是影響兩岸關係的重要外因。這個外因通過島內因素,發揮著重大的影響,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分析島內因素和大陸因素,可以清晰地發現,在兩岸關係主要矛盾的博弈過程中,隨著歷史進程和兩岸社會各自的發展演變,以及國際環境等條件變化,兩岸之間的主要矛盾也發生了變化。由傳統國民黨執政時的主權主導權和主權代表權之爭,以及冷戰思維意識形態之爭,演變至民進黨執政時的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主權之爭了。這既是兩岸關係的主要矛盾,也是島內藍綠之爭的主要矛盾。在某種意義上講,大陸與台灣的藍營對島內台獨分裂勢力形成某種維護國家主權的統一戰線,但藍營人士與大陸依然存在著意識形態的分野與對抗;而在這種與大陸的意識形態對抗中,島內的藍營與綠營又構成某種同盟關係。這些複雜的矛盾疊加在一起,形成兩岸關係幾十年來錯綜複雜、曲折反復的總體態勢。

  總的說來,由於大陸因素在不斷快速發展壯大,其對於兩岸關係的主導作用也越加明顯。事實上,今天的兩岸關係發展已經沒有懸念,台獨圖謀絕對不可能實現,其為台灣帶來的,衹有哀怨與痛苦。台灣社會如果不能擺脫台獨的糾纏與夢魘,衹會損害自己的發展利益。正如李光耀所言,台灣與大陸的統一衹是時間問題,任何國家都無法阻止。這個過程拖得越久,台灣人民就會越痛苦。⑨

  當前,美國因素雖然仍是阻礙兩岸關係發展的主要外因,但隨著中國大陸的成長壯大,美國將台灣作為籌碼或戰略棋子的成本也就越來越高。美國永遠是戰略利益優先,一旦發現有損其戰略利益,或者能夠用來做戰略利益交換的時候,台灣就是交易的籌碼或棄子。這在上個世紀70年代已經發生過一次了。美國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對台獨勢力的縱容將會給自己帶來重大的戰略風險。因為台獨如野火,是不可控的,玩火者必自焚。美國的最佳策略是做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促進者,而非破壞者。為此,現在美國的戰略界就應該開始設計和策劃從台灣海峽兩岸關係中的退出機制,以實際行動來建構中美兩國21世紀和平合作的新型大國關係架構。<nextpage>
  註釋:

  ①《台灣人民抗日鬥爭史》,1997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作者徐魯航。

  ②克羅奇在其專著《歷史學的理論和實際》中提出的。參見彭剛著《精神、自由與歷史》,清華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出版。

  ③參見“吳敦義:九二共識35個字是李登輝核定”,中評社台北5月26日電。

  ④蔡英文2016年10月10日“國慶演講”。

  ⑤“蔡:若區域是一盤棋 台灣有實力當棋手”中評社2018年5月20日台北電。

  ⑥參見“百度百科”。1956年春,毛澤東托章士釗轉致蔣介石的信,提出和平統一台灣的具體辦法。即一綱:台灣必須統一於中國。四目:1、除外交統一於中央外,其它台灣的軍政、人事大權由蔣管理;2、如台灣經濟建設資金不足,中央可撥款補助;3、台灣社會改革從緩,待條件成熟,亦尊重蔣的意見和台灣各界代表進行協商;4、國共雙方保證不破壞對方之事,以利兩黨重新合作。後於1963年,周恩來總理將之歸納為”一綱四目“。

  ⑦參見章念馳“站在歷史轉捩點的兩岸關係”,《中國評論》2017年12月號,總第240期。

  ⑧“四不一沒有”:不宣佈獨立、不更改國號、不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2000年5月20日陳水扁就職演講。

  ⑨參見《李光耀觀天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