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排除萬難向全球競爭價值鏈上游攀升

http://www.CRNTT.com   2013-03-02 08:52:54  


  中評社北京3月2日訊/近期由世界貿易組織(WTO)推動的國際貿易統計改革,讓世人對全球貿易分工和全球價值鏈有了新的認識。上海證券報發表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主任張茉楠文章稱,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現有的國際貿易統計框架已無法準確地反映全球貿易的增長和失衡格局,因為如今一國貿易的真實情況並非體現在規模和速度上,而是更集中反映在一國所創造的增加值上。對中國來說,WTO在國際貿易統計新框架中以“貿易增加值(商品在一國新增價值)核算” 替代“貿易全值核算”,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中國在全球格局中的地位。

  文章表示,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加工貿易方式切入全球價值鏈,中國迅速發展成為全球價值鏈體系的重要環節。這種模式雖然使得中國本土企業有機會直接參與國際分工,但由於全球價值鏈“微笑曲線”高價值兩端為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所控制,本土產業始終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技術,利潤微薄,依靠發達國家技術外溢的機會逐漸減少,其發展路徑長期被鎖定在全球價值鏈的低端環節。

  自2009年起,中國晉身世界貨物貿易第一出口大國和第二進口大國。2010年中國貨物出口總額已達15778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161倍,年均增長17.2%。然而,在高速增長的背後,巨大的貿易不平衡問題也日漸凸顯。根據海關數據統計,1978年中國尚處於貿易逆差的地位,而到了2010年中國的貨物貿易順差高達1815億美元,並一度創下占GDP比重將近10%的峰值。由於中國以加工貿易為主的貿易分工結構大大高估了中國的貿易份額,也誇大了貿易順差。所以,如果按照WTO的“增加值貿易測算法”,則2005年美中貿易逆差至少將會縮減一半以上,2008年也會縮小40%以上!

  文章分析,中國的貿易增加值如此之低,是由中國在全球價值鏈的地位決定的。近十年來,中國對外貿易的迅猛擴大,很大程度上是由外資企業拉動的,尤其在出口商品與貿易順差中,外資企業的作用舉足輕重。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的統計,1991年跨國公司商品出口占中國商品出口的比重為18.3%,2008年已驟然提高到55.3%,顯著高於發達國家的比例。當年法國的這一比重為15.7%,美國為14.9%,日本為9.5%,而印度僅為3.5%。再清楚不過,中國的外貿規模與貿易順差是被跨國公司的進出口所放大的。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