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國下階段產業轉移的道路選擇

http://www.CRNTT.com   2014-01-23 09:03:59  


  中評社北京1月23日訊/產業國際轉移是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縱觀200多年的工業革命歷史,產業國際轉移是發達國家消化過剩產能的共性規律。通過產業轉移,輸出地和輸入地都發生了較大變化。就輸出地而言,產品向高級化和高附加價值化發展。發達國家將原主導產業向國外轉移,使國內生產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導產業,為產業結構順利調整創造條件;同時,將環境污染向外轉移,改變了本國的區域地理景觀。就輸入地而言,通過接受國際產業擴散,本國產業向高級化方向也邁進了一步。發展中國家通過接受發達國家產業轉移,發展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產業,加快本國或地區經濟結構調整,縮短產業升級時間,加快工業化進程,完成了原始積累,緩解了就業壓力。

  兩種不同的產能國際轉移模式

  人民論壇發表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董小君教授文章介紹,工業革命以來,世界經歷了多次產能轉移,形成了兩種不同的產業轉移模式,而這兩種模式是基於兩種不同理論形成的。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與美國“比較優勢”產業轉移模式。美國式對外產業轉移是基於雷蒙德•弗農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的指導。該理論認為先進國與後起國家之間技術差距以及各自不同的自然資源禀賦決定了國際貿易的發生。

  正是基於雷蒙德•弗農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指導,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美國產業轉移出現了“壟斷→仿制→競爭替代→進口”四個階段的演進。第一階段,新產品的出口壟斷時期。由於創新階段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與開發費用和技術力量,這只能由像美國這樣的資本充裕和科技力量雄厚的發達國家來進行。第二階段,仿制該種新產品時期。其他發達國家開始仿制該種新產品,由於仿制國不需要負擔新產品的研發費用,也不需要支付因出口而產生的國際間的運費和關稅,因此在勞動成本方面具有優勢,產品價格低於從美國進口產品的價格。其他國家的仿制使美國產品競爭力下降,出口也相應萎縮。第三階段,仿制國產品與原創新國產品競爭時期。其他國家生產仿制的新產品後,取得了規模經濟的效益,生產成本進一步下降,使其能在世界出口市場上與美國產品進行價格競爭,從而使得美國壟斷地位逐漸喪失,出口大幅度下降,最終美國產品在第三國市場上的地位被取代。第四階段,原創新國進口時期。隨著其他發達國家出口的擴大,新產品成本持續降低的數量超過向美國出口所需要的運費、關稅和保險費用,它們的產品終於進入美國市場,致使美國出口出現停滯狀態;外國產品進入美國市場,美國進口該種“不再是創新”的產品,開始從淨出口國轉變為淨進口國,從而使得新產品周期在美國宣告結束。當這四個階段結束後,該產品的國際生產周期在仿制國依然繼續進行。

  這種新產品的生產、出口通常遵循“美國→加拿大、西歐、日本→有一定工業基礎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如亞洲“四小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順序。在這種模式下,世界被分為兩種類型的國家:一種是具有持續技術創新能力的發達國家,一種是沒有技術創新能力的發展中國家。每種產品在其產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依次在這兩種類型的國家被生產並推動國際貿易的發展。

  美國產能轉移目的:壟斷利潤導向和占領世界市場導向。一是追求壟斷利潤。利潤最大化是美國跨國公司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基本目標和根本動力。戰後美國進行大規模對外直接投資的目的,是為了尋求有利可圖的場所以贏得豐厚的壟斷利潤。尤其是美國對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利潤率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大大高於對國內製造業的投資率。二是占領全球市場。美國跨國公司以直接投資為手段對全球市場的爭奪,不僅在現有容量最大的市場(如歐、美市場)上開展,而且也體現在對有潛力的未來市場的拓展上(如對中東石油輸出國、馬來西亞等亞洲一些國家的能源和原材料的控制)。

  邊際產業擴張理論與日本“比較劣勢”產業轉移模式。日本產業國際轉移,走出了不同於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所謂“日本式道路”。日本式對外產業轉移是基於小島清的“邊際產業擴張理論”的指導。該理論認為,對外直接投資應該從本國(投資國)已經處於或趨於比較劣勢的產業(又稱邊際產業)開始依次進行。“邊際產業”所包括的範圍較廣。小島清認為,與發展中國家相比,由於勞動力成本的提高,日本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已經處於比較劣勢,變成了“邊際性產業”。在勞動密集型的產業中,可能有一些大企業還保持著較強的比較優勢,而中小企業則處於比較劣勢,成為“邊際性企業”。在同一企業中,也可能存在一些部門保持較強的比較優勢,而另一些部門則處於比較劣勢,成為“邊際性部門”的情況。小島清將這些“邊際性產業”、“邊際性企業”、“邊際性部門”概括稱為“邊際產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