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APEC再定位:中國引領亞洲新雁行模式

http://www.CRNTT.com   2014-11-17 08:48:50  


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已經成為當前世界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兩大主要趨勢。
  中評社北京11月17日訊/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已經成為當前世界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兩大主要趨勢。證券時報發表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文章認為,從規模和國際影響力上來說,亞洲區域經濟集團化中,能勝任領導者的只有可能是中國、日本和印度。考慮到日本與美國的關係,以及日本自身長期的經濟萎靡,加上二戰的歷史成見,很難想象日本能獲得廣泛支持。同為核力量國家,中印之間雖有較大文化差異,但基本上都能對區域利益的一致性達成共識,但是,印度在經濟整體實力上短期內對中國不會造成實際威脅,這也是中國必須在亞洲的布局中取得先發優勢的關鍵。誠然,中國已經逐步替代了日本在東南亞區域的一些領導職能,並在很多方面領先印度,但未來肯定會受到來自印度的挑戰和日本的幹擾;並且,美國和歐洲也不會對中國在亞洲的上位坐視不理。因此,謹慎而積極的區域布局就成了中國未來成功的關鍵。

  貿易合作整合東亞產業

  文章分析,首先是通過貿易合作,加強整個東亞的產業整合,發揮區域的協同效應,目標在於確立中國作為亞洲工廠總部的地位。中國與東盟的合作標誌著其在區域貿易一體化方面已經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東盟十國是東南亞囊括人口眾多的國際組織,近來已成為周邊大國爭相合作的夥伴,不光中國、日本、印度,甚至遙遠的美國,都不願放棄在此區域進行的經濟博弈,迄今為止,日本、中國、韓國和印度都分別與東盟國家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

  之所以以此為中國區域發展戰略的始發點,一是因為東亞產業布局形成的客觀需求;二是東盟10國中沒有實質上的核心國或者核心集團,比較適合中國以大國的身份介入。具體來說,東盟內部缺少核心的經濟力量和協調機制,主導權紛爭激烈,區域經濟合作離不開核心經濟力量的協調和引導。在1997 年的金融風暴中危機在各個國家中迅速蔓延,東盟內部缺乏核心力量和共同應對機制的弊端暴露無遺。而現在中國不僅有全球最大的外匯儲備,作為發展經濟體,卻有全球第二的名義經濟規模。同時,中國近幾年的一系列舉措也展現了其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積極態度。

  從貿易發展來看,2002年至2004年,中國和東盟10國雙邊貿易額以年均39%的速度增長。2005年7月,“中國——東盟貨物貿易降稅計劃”啟動標誌著CAFTA進程正式啟動。2010年1月1日,CAFTA正式建成,區內貿易進入“零關稅”時期,雙方互相開放市場。東盟的6個老成員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菲律賓和文萊對中國的關稅率降至0.6%,而另外四個新成員國對中國的平均關稅率降至5.6%,就在貿易區建成的頭三個月,貿易量平均增長超過60%。該貿易區將創造一個擁有17億消費者、1.2萬億美元貿易總和的經濟區,對21世紀上半葉的世界經濟與政治格局都將產生深遠影響。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