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人民幣國際化為“一帶一路”戰略保駕護航

http://www.CRNTT.com   2014-12-17 09:08:41  


  中評社北京12月17日訊/如果說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是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的國內戰略抓手,那麼實施“一帶一路”則是延伸到國外市場的重要戰略寄托,它不僅直接關係著未來中國經濟“走出去”的質量,也直接彰顯與決定著中國對外開放的提升本領與水平。

  中國證券報發表中國市場學會理事張銳文章表示,“一帶”即指“絲綢之路經濟帶”,“一路”則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經濟帶”有三條路線,即以歐亞大陸橋為主的北線、以石油天然氣管道為主的中線、以跨國公路為主的南線。“絲綢之路經濟帶”東邊牽著亞太經濟圈,西邊系著發達的歐洲經濟圈,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除了路上通道外,特指海上路線,即指自中國東南沿海港口,往南穿過南中國海,進入印度洋、波斯灣地區,遠及東非、歐洲。統計資料顯示,“一帶一路”沿線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約占全球的63%和29%。

  按照頂層設計規劃,2014年7月中國已與巴西、俄羅斯、印度和南非共同發起成立了金磚國家開發銀行,該銀行總部設在上海,初始資本為1000億美元,由5個創始成員國平均出資。3個月後,由中國倡導發起,包括印度、新加坡等在內21個首批意向創始成員國共同組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不久,印度尼西亞加入,成為亞投行第22個創始成員國。與此同時,中國正計劃設立一只規模達1000億元(約合163億美元)的基金,即所謂的“絲綢基金”。

  無論是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還是絲路基金,共同目的就是通過支持所在區域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的公路、通信管網、港口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最終實現資本輸出。資料顯示,中國目前的GDP已占到全球GDP的13%,同時擁有高達4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在走過了通過出口為全球各國提供廉價消費品的一段漫長歷程之後,中國對外貿易必然自動地發生轉向與升級,即由商品輸出轉向資本輸出。

  文章分析,外部市場旺盛的需求構成了對“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支撐。據世界銀行研究報告,每年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投資方面的需求在1萬億美元左右。亞洲開發銀行預測,2010年到2020年,亞太地區約有8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需求。另據世界銀行測算,從現在到2030年,全球基礎設施投資需要量是70萬億美元,平均每年4萬億美元。然而,這些龐大的基礎設施建設都無一例外地存在資金短缺困擾。中國高達4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可以用來對外投資,支持相應國家的經濟發展。據世界銀行估計,基礎設施投資每增加10%,GDP增長率可以提高1個百分點。顯然,“一帶一路”在造福沿途各國與全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造就了中國資本輸出的大動脈。

  與傳統的商品出口以制成品貿易出口為主要特征完全不同,“一帶一路”下的資本輸出可以帶動初級產品與制成品雙重出口,從而有效化解產能過剩。以高鐵為例,未來“絲綢之路經濟帶”區域需建鐵路總長為1萬公裡左右,而鐵路行業的鋼材需求量占鋼鐵需求總量3%左右,修建一公裡高鐵需要鋼材3000噸,是修建普通鐵路的十倍。高鐵出口可以幫助國內鋼鐵行業消耗一些過剩產能。除了帶動國內企業加快“去產能”步伐,“一帶一路”還能有效提升中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如通過高鐵輸出,不僅可以拉動國內軌道交通裝備、集成電路製造、光電顯示製造、電子信息等行業的出口,還能輸出中國標準與技術,從而增強中國在國際經濟領域的話語權。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