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北京學者:破解兩岸政治難題的建議

http://www.CRNTT.com   2011-08-07 00:11:45  


 
  破解兩岸政治難題的政策建議

  兩岸政治問題主要包括政治定位、台灣“國際空間”、軍事互信機制以及和平協定等問題,這些問題極其複雜和敏感。因為預景分析主要用來分析和處理高度複雜性和高度敏感性問題,所以兩岸政治問題比較適合用預景分析。

  第一,運用預景分析舉辦關於未來兩岸政治難題如何破解的研討會。這樣的研討會具有以下特點:(1)它對參會者不設置任何前提條件,兩岸各黨派、各行各業的人士都可參加,甚至包括“台獨”分子。參會者須具有專業性、權威性和廣泛的代表性,而且能對自己所在利益團體的政策產生影響。(2)由於該研討會採用預景分析,它須邀請國際上比較知名的預景分析大師,如彼得.施瓦茨(Peter Schwartz)、彼得.聖吉(Peter M. Senge)、凱斯.黑伊登(Kees van der Heijden)和麥茨.林德葛籣(Mats Lindgren)等,以協助進行預景設計。同時,它也須配備為兩岸各方所認可和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協調員。(3)研討會的地點不一,可選在大陸或台灣,也可選在一個雙方都比較認可的國家,但地點要風景秀麗,且配有娛樂設施,以便與會者擁有寬闊的視野和進行休息,因為由於兩岸政治問題的複雜性和敏感性,不是召開一兩次會議就所能達成共識的,戰線可能拉的會很長。(4)研討會不是讓與會者事先準備好講稿,然後在會議上念念就草草了事,而是要求他們即興暢談對兩岸政治關係未來如何發展的設想,不用去管自己或自己的黨派是否喜歡這種設想,也即要求他們放棄“預設”的認知和立場,進行真正的探討和交流。其目的是希望與會者改變固有思維或拓展心智模式。在討論時,研討會要求與會者開放心胸、認真傾聽和反省深思,不允許與會者說“這個設想行不通”或“你不應該這樣想”等之類的話,而只允許他們提出“為什麼這種情況會發生”或“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等之類的問題。(5)研討會一方面要求與會者要樹立共同願景、改變心智模式和進行系統思考;另一方面其達成的最終預景會有2~4個,而不是只有一個。這2~4個預景是在與會者所構想的許多預景的基礎上,按照預景內部一致性和可行性的原則一步一步縮減出來的。(6)研討會達成的最終預景會公佈於眾,讓兩岸人民瞭解和體認到哪個預景更適合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

  第二,兩岸政治問題的解決須循序漸進,不可冒進和急於求成。處於政治變革期的南非,國內社會矛盾錯綜複雜,問題的處理十分棘手,但其循著“紅鶴飛翔”方案所設計之路,逐步進行政治變革,並最終實現了從種族隔離制度向種族平等的民主制度的過渡。這為兩岸政治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參照物。另外,兩岸兩會(海協會和海基會)事務性商談也是一個很好的參照物。例如,ECFA的全稱是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所謂框架協定,是指在簽署正式協議之前所擬訂的綱目,先確定範圍和整體目標,具體內容則有待日後協商。(注19)換言之,ECFA既非最終協定,亦非一攬子協定,具體內容留待日後協商的辦法其實就是視ECFA談判為一種進程。兩岸商簽ECFA的過程也證明了這一點,該過程經由雙方個別研究、雙方共同研究、協商、簽署、民意機構審核與生效實施等幾個階段。這是典型的進程式協商談判,而非結局式的一攬子協商談判。兩會事務性商談為兩岸政治難題的解決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主要包括秉持“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的精神、遵循“先易後難、先經後政、把握節奏、循序漸進”的基本思路和恪守平等協商的原則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