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李義虎:增量改革 兩岸關係發展路徑選擇

http://www.CRNTT.com   2013-04-03 00:32:02  


 
        兩岸關係增量改革的合理性與必要性

  今天,改革的規律、性質和範圍是世界性的,兩岸關係也不例外。明確而言,兩岸關係需要進行大幅度的改革,在步入深水區議題由易到難時更是如此。但在兩岸關係領域切忌採取存量改革的方式,乃是由於長期以來雙方關係發展過程中存量過大,問題積重難返,解決絕非一日之功。如果對兩岸關係進行激進式的存量改革,肯定馬上帶來兩岸關係的動蕩失序,陷入政治僵局或危機,並造成各自內部的緊張,究其原因乃是兩岸各自的現有存量發生了嚴重對抗。過去的“制度之爭”是制度層面的存量對抗,“解放台灣,一國一制”與“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便是制度存量的嚴重對抗;當然同時還有“法統之爭”,是雙方在法統層面的存量對抗,在“誰是唯一合法政府”問題上各不相讓,視己為正統對方為偽,在國際上則是“漢賊不兩立”的零和式存量對抗。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統獨之爭”則更有打破存量、推翻現狀的導向,如“兩國論”、“一邊一國論”等以極端方式破壞長期存在的兩岸現狀,引發了台海地區的緊張局勢;而陳水扁2007年企圖以“入聯公投”推動“法理台獨”,更是單方面改變現狀的肆意舉動,幾乎使兩岸關係陷入戰與和的選擇邊緣。應該說,對於兩岸關係來講,存量改革不適宜於其基本進程、展開方式和運動走向,其複雜性和脆弱性交織混雜,絕非能以推倒現狀之舉來重建秩序。就此而言,“一國兩制”首先開啟了放棄存量對抗、承認現狀(首先是制度層面)的先河;而“九二共識”的歷史意義在於以“戰略模糊”的做法求同存異,也就是對存量中的“同”與“異”都不動,而有智慧地去打開兩岸關係發展的增量部分,從而在正確處理存量與增量的關係方面留下了寶貴的政治財富和有益的歷史經驗,也在客觀上使兩岸關係發展轉向了增量改革的路徑選擇。

  正是在這種思路的引導下,近年來兩岸關係發展迅速,取得重大突破。但種種情況說明,雙方之間已有的存量仍不能輕易地動,也不能驟然消除,如果這樣,則已有存量勢必產生無法估量的衝擊力,其結果兩岸雙方均難以承受。在這方面,可能只有宣告“台獨”、動用武力或其他單方面改變現狀舉動這樣極為罕見的例子(它們都屬於對存量的破壞)。恰恰是由於存量改革就是推翻現狀,重新再來,其結果誰都難以準確預估,所以它並不是理性和合理的選擇。也恰恰是由於認識到這些,所以兩岸關係發展首先應該承認和尊重存量,保存和維持現狀。如長達60餘年兩岸當局從法理立場上都堅持的一個中國原則,1992年海協和海基會所達成的“九二共識”,比如國際社會和國際法對一個中國的承認,在國際組織中的一國一席,又比如台灣方面關於“一個中國”和“國家領土”的“憲政性”規定,台灣當局對台澎金馬地區的事實治權,等等,都是既有的存量,不能隨便去動,動了就要出事。其中,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關係中最大的存量,按照雙方的憲政性規定也是大陸與台灣各自內部最大的存量,具有不容動搖的性質和地位;如果觸動、破壞它,兩岸關係就會失去平衡發展的基礎,更談不上如何進一步發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