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杀人的不是地震是建筑 我们可以向日本学习什麼

http://www.CRNTT.com   2014-08-06 14:00:21  


 
一部动态发展的建筑法……

  1924年开始,日本建筑规范规定结构力计算要考虑抗震系数,在这方面日本当时走在了世界前列。

  日本的《建筑设计基準法》颁布于1950年,之后几经修改,其中比较著名的有1971年的修正。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给日本造成了很大损失,而災后统计显示,这次地震中受损建筑主要建于1971年前,1981年后建造的房屋几乎完好无损。

  事实上,《建筑基準法》1971年修正令強化了钢筋混凝土柱的带筋间隔距离,而1981年则全面实行“新抗震设计法”,引入了多个方面的新规定。

  此后,日本曾在1996、2000、2005和2006年四次修改《建筑基準法》,将建筑物的抗震标准一再提高。修订后的法规将住宅、楼房抗震标准提高为:经得住6 至7 级地震摇晃而不会坍塌,尤其是商务楼要求能夠8 级地震不倒,使用期限能夠超过100 年。同时,日本还制定计划到2015 年,让90%的住宅建筑达到这一标准。

日本重建工程“不死鸟”计划后,多数高层建筑以“不死鸟”形象在地震中岿然不动

  100年?我们的产权都只有70年,剩下的30年怎么办?

  好了,还是回到正题。回顾日本建筑标准的历史时,你会发现,在每一次重大地震后,日本马上会组织力量进行调查,然后对《建筑基準法》提出修改意见,不断更新迭代,越来越完善。

关键的问题还是钱啊

  从汶川地震到鲁甸地震,倒塌的大量房屋都是乡镇农村自建的住房,这些房子很少考虑到抗震设计,有些还是颇为古老的砖瓦房,甚至土木房。

  尤其是土木房的夯土墙壁,本身就容易因为膨胀收缩而开裂,在抗震上就是战五渣。

  而日本的民居,则普遍在房屋和地基之间加入减震层。1996年日本实行“耐震改建计划”广泛应用了隔震技术,就是利用建筑物本身的晃动来吸收地震的能量。他们在建筑物底部填加橡胶层或者滑动承重座作为缓冲装置。这些橡胶层非常耐用,一般使用年限约60年,能夠把地震对楼房的摇晃程度减轻1/3到1/5。

  推行这个技术后,房屋造价将提升,一般楼房的造价将提高10%,公寓楼的造价则会提高25%。

  除此之外,日本民居还普遍採用箱体设计。这样能夠保证房屋在地震发生时不会散开,即便在剧烈的摇晃中也可以整体翻滚而不损毁。日本东部大地震引发海啸时,电视画面上能看到很多房子被整栋冲走。

  当然新型材料的运用也不容忽视。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质量轻,強度高,比如树脂、加气混凝土、碳纤维,即便倒塌坠落,也不会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而且安装方便,盖房子跟搭积木一样轻松。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