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別讓貧困成為地震的幫凶

http://www.CRNTT.com   2014-08-11 12:14:12  


 
  不是貧困地區的百姓不願建起堅固的房屋、校舍,而是他們根本就無力承擔高抗震能力房屋的建築成本。在雲南,有基層幹部算了一筆簡單的賬,僅60平米的抗震房屋就要投資6萬,顯然這與農民自身的經濟支配能力相差甚遠。魯甸所在的昭通市,去年財政預算只有200多億,而轄區農村居民超過400萬,用這樣孱弱的財政為同樣孱弱卻衆多的民衆補血,無異於杯水車薪。即使雲南舉全省之力,在中國地震最頻繁的地區之一,短期內投入巨額資金來完成“中國最堅固的農村房屋計劃”,恐怕也是天方夜譚。

  即使有可操作性,仍然要面對“城鄉差距”這一現實瓶頸。過去三十多年的城鄉發展差距,在建築上也留下了深深的印痕,突出表現在城市建築有一整套以資金和技術作為支撐的體系,從設計到建築到開發商資金到監理,從土地出售、建設投標、房屋銷售,環環相扣,使得城市的建築質量、抗震能力與農村自建房相比,有如霄壤之別。在汶川地震中,城市與村鎮建築房屋的損毀比例差別之大,就可見一斑。在這樣的現實制約下,一個地區怎麼可能把龐大的財力投入到孱弱的農村房屋建設中呢?

  可以說,地區發展的不均衡、城鄉差距的鴻溝,猶如一個看不見的“幽靈”,在地震突如其來的時候,成了災害的幫凶,使得地處地震帶的貧困地區民衆,遭受了超乎想象的傷亡與損失,“小震大災”正成為一種痛徹心扉的發展難題,擺在所有人的面前,如何求解,將是未來極其重要的公共命題。

  南美一只蝴蝶扇動的翅膀,有可能引發美國佛羅裡達的一場風暴,宇宙萬物間千絲萬縷的聯系讓所有事物都可能產生因果關系。經濟社會領域的失衡、差距,會和地震引發的諸多效應之間,產生或明或暗的聯系,作為今天目睹這一切的有識之士、決策者,又怎能不痛定思痛,窮盡一切力量去彌補城鄉的差距、去填平地區發展的鴻溝?

  在國家層面建立提升貧困地區房屋抗震能力的基金、東部發達地區幫助西部落後地區、財力雄厚的企業幫助貧弱的山村、民間力量援助貧困農民、國企央企上繳一定比例紅利作為特殊建設資金……總之,魯甸地震、蘆山地震、定西地震、玉樹地震等一系列地震,以驚心動魄的悲愴告訴我們,對西部地震多發區的防震抗震治理,需要在國家層面建立一套系統的援助設計,打破資金、技術、人力、物力的瓶頸與限制,讓“小震大災”盡快成為歷史,讓那些在倒塌的房屋下殞命的魂靈安息,讓所有在地震帶生活的人們能夠從容地面對自然的咆哮。

  不讓貧困成為地震的幫凶,應是生者面對逝者,許下的莊嚴承諾。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