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評深度專訪:陸生梁紹倫談赴台就學心路

http://www.CRNTT.com   2016-10-22 00:12:21  


梁紹倫接受採訪(中評社 束沐攝)
 
  雖然在現實層面,迫於政治因素,解決“納保”問題遙遙無期,但他也認為,從道理上來講當然要處理,因為這是一個合理的權利。而且除了“納保”,陸生在台灣確實還有些其他問題仍待解決。一是不能接受官方經費資助的問題,因為大陸學生不能接受官方經費的補助或者獎勵,比如來自台灣“教育部”和“科技部”的款項,這就意味著陸生不能參與官方出資的研究項目,尤其在研究生階段,對於完成學業造成一定的困難。二是陸生畢業後不能留台工作的問題,雖然目前大陸的就業機會遠遠多於台灣,絕大多數陸生會選擇畢業後到大陸工作,但是與“健保”問題相似,影響不大,只是在道理上這是合理的權利。“主要是這兩件事,其他方面沒有問題,遠沒有誇張到所謂‘被歧視’、‘不公平對待’這種字眼”,梁紹倫說,“陸生權益問題對於整個台灣社會來講微不足道,勢必提不上議程。”

  最後,關於蔡英文上台對陸生在台學習生活是否產生影響,他認為不會。“政黨輪替台灣人看起來已經習以為常了,不管誰上台,大家生活還是照過,操心的還是柴米油鹽那點事。而且年輕人普遍號稱‘政治無感’,陸生身邊接觸的人也就不會因為換了執政黨而改變同陸生相處的方式。”

  台灣青年:敏感的“主流”,沉默的少數

  談到與他朝夕相處的台灣年輕人,梁紹倫表示,現在的台灣青年對“台獨”理念的認可程度越來越高,“台獨”思想越來越成為這個群體的“主流”意識形態。“台灣年輕人經常說自己‘政治無感’,但每當來到國族認同問題時,一下就變得‘政治敏感’了。更有甚者恨不得每認識一個人,都要先打量一下他是所謂的‘台灣人’還是所謂的‘中國人’,來辨認政治上的敵我,衡量標準甚至可以細致到口音、相貌、名字。”在生活中他也曾受到這種打量,“比如有人問過我‘你的名字起得好台灣哦’,還有‘你們中國人不都是單名嗎’,讓我感到哭笑不得。”在這種意識形態的影響下,甚至有一些頂尖大學的高材生,都對現實與未來有非常情緒化與不理智的看法,他感到非常震驚。“像‘蔡英文不搞台獨我就不支持民進黨了’、‘台獨失敗了我去自殺也不當中國人’這種極端的言論,在校園裡我都聽過。”

  那麼“台獨”思想何以在台灣青年群體中影響範圍如此之大、程度如此之深?梁紹倫分析,首先,不可否認,“去中國化”的教育形塑了台灣青年的“台獨”思想。“台灣青年中普遍的‘台獨’思想與台灣的中小學教育息息相關,這種影響甚至超過了家庭的引導作用,有很多統派家庭出身的青年在這種大背景下成為‘台獨’,而很少有‘台獨’家庭的青年成為統派。”其次,媒體等社會輿論也是影響台灣青年思想的重要因素。他補充到:“台灣媒體只會報道大陸的負面消息,即使沒有也能編造出來,渲染對中國的排斥情緒。他們大部分的報道集中在家長裡短、柴米油鹽的小事上,對於國際重大新聞的報道比較少,並且只求娛樂轟動而不求真求是。整天處於這種輿論環境下,也就沒法指望通過媒體獲取客觀的信息來理性思考了,自然‘台獨’思想在台灣青年腦海中更加根深蒂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