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兩岸高等教育融合發展:目標達成、風險管控與福建實踐

http://www.CRNTT.com   2024-01-08 11:19:19  


 
  (二)完善國家安全風險監測預警體系,提升對“高等教育安全”和“學術交流安全”兩個類別內容的安全監督與管控

  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是一個以大陸為主導的尊重差異的融合式發展體系,海峽兩岸高等教育融合發展亦是如此。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是整個教育體系的高端和龍頭,又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要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全面加強國家安全教育,引導兩岸各族師生牢固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自覺維護祖國統一、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國家安全是民族復興的根基,社會穩定是國家強盛的前提”⑥。從完善國家安全風險監測預警體系的視角看,深化海峽兩岸高等教育融合發展,應高度重視和提升對“高等教育安全”和“學術交流安全”兩個類別內容的安全監督與管控。強化海峽兩岸高等教育融合發展的目標達成、政策措施優化和風險管控,意義重大,任重道遠。

  海峽兩岸高等教育融合發展應堅持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統一於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同步承載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和解決更為重要、更為長遠的治理台灣問題奠基等重大歷史使命。明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海峽兩岸高等教育融合發展的核心課題,堅持“國家所需,兩岸所長”的海峽兩岸高等教育融合發展方向,既是對“前店後廠”新時代的基層邏輯的借鑒,也是融入式發展新時代的基礎邏輯創新,更是推進兩岸高等教育現代化發展的深層次國家理性。

  強化風險防患,進一步完善兩岸高等教育合作辦學風險管理等相關政策措施。教育主權是國家主權和文化主權的邏輯延伸,是國家主權的下位概念。教育主權是完整主權政治實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教育主權,國家的教育文化安全就會受到外部的干擾,沒法形成對下一代的獨立自主教育,內部的安全將大打折扣,進而侵害國家的整體安全。

  要明確民進黨當局頑固謀“獨”的巨大危害和惡劣影響,深度認知建構海峽兩岸高等教育融合發展的風險管理和防患化解機制的重要戰略意義。建議儘快研擬《海峽兩岸高等教育合作辦學若干原則規定》,出臺《海峽兩岸高等教育合作辦學實施細則》等相關法規,明確大陸對兩岸高等教育融合發展的引領權與監管權。

  (三)進一步完善深化海峽兩岸高等教育融合發展的政策措施

  順應新時代新要求,進一步完善海峽兩岸高等教育融合發展政策措施。堅持“政策先行、措施優化、評估監管、機制創新”原則,在教育部等相關部委已出臺的各類相關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規定或規範兩岸高等教育融合發展的新政策、新措施,研擬出臺《兩岸高等教育對標提升計畫》《海峽兩岸高等教育融合發展規劃》《關於海峽兩岸高校雙向合作示範協議》《關於海峽兩岸學術交流的若干規定》《兩岸高校名師雙向聘任行動方案》等一系列制度性規範,實現兩岸高等教育融合發展向兩岸統一目標邁進。

  高標準落實好兩岸青年學習就業創業和社會融入,應成為大陸相關高校的重要考評指標體系。結合新時代新發展階段的新使命與新任務,強化對登陸台灣青年政治態度研究與趨向引導。研擬出臺《兩岸青年學習就業創業成長教育計畫》,強化專業培養+教育培訓+祖地時空走廊建設+崗位安排+創業支持。

  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安排和運行機制,推動大陸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積極推進海峽兩岸高等教育融合發展實現制度化轉型。牢牢掌握推動海峽兩岸高等教育融合發展主導權,遴選和對接“九二共識”先行高校,建構常態化高等教育合作機制。進一步細化和建立台灣青年赴大陸交流、學習、工作、創業政策保障解讀諮詢制度,暢通政策落實輔導窗口;加快法制化建設進程,圍繞台灣青年教育權、發展權、保障權及其秩序義務和紅線底線等同等待遇問題,研究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加快推動兩岸高等教育融合發展法制化進程。

  遵循教育合作發展規律,對標推動大陸高等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縱觀高等教育對外合作發展規律,歷來均是弱校、弱區尋求強校、強區建立合作與交流機制。建議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要進一步向高等教育傾斜,鑒於高等教育發展的公益性和特殊性,建議採用政府投資建設為主,市場配套調節為輔的“一校多策”目標管理責任制,拓展智慧校園建設內涵與覆蓋面,對標並超越同類高校和其他層級學校,明確細化高質量對標發展的時間表、路線圖和具體指標,擴大優質高等教育體量;同步加大台灣各類優質教育人力資源的引入,建立健全登陸台灣教師的全員常態化崗前脫產1-2年的教育培訓、繼續教育、短期集訓制;擴大優質教育體量。按照高水平、國際化、市場化對標發展新理念,加快建設大陸一流學校群、一流學科群建設,打造新工科、新文科、新農科、新醫科建設,形成以點帶面的大陸高等教育高質量超越。

  (四)提升海峽兩岸高等教育融合發展的目標達成度

  海峽兩岸高等教育融合發展是一項重大的理論與實踐命題,其服務國家統一的使命擔當既是教育學領域要思考的一個重大問題,也是政治學和社會學等諸多領域要思考的一個重大問題。海峽兩岸高等教育融合發展蘊含夯實和平統一基礎,服務祖國統一大業的政治目標,肩負培育兩岸同胞的文化認同,以文教、產教融合發展,提升兩岸青年的社會融合等目標體系是清晰的。建議建立健全登陸台灣青年穩定的再學習再就業創業的政策與制度安排,有組織地為登陸台灣青年提供帶獎學金的高等教育專業技能學習、國情教育和成長教育引導,有組織地圍繞培育兩岸共同記憶,搭建高水平的穩定的就業創業傳幫帶工程,讓更多的優秀兩岸青年在培育共同記憶中共同成長和工作,留住台灣青年、發展台灣青年,感召更多優秀中華兒女加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鬥者行列。

  (五)發揮好海峽兩岸高等教育融合發展的外溢效應,推動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

  激發其外溢經濟融合功能,服務兩岸經濟融合發展。建議對標相關省域“十四五”重點產業集群發展規劃,研究兩岸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對接地圖,推動兩岸高等教育與兩岸民間社團、兩岸工商企業商會、兩岸宗親、宮廟及其他經貿文化社會交流團體與高校對接合作,藉助市場和社會力量,實現共同發展。補齊兩岸醫療、科技等一流專業、一流學科交流合作短板,建立政產學研用一體化協同合作創新機制,帶動和深化兩岸醫療和康養產業合作,尤其是發展好兩岸銀髮康養事業、中華餐飲文化產業,帶動台灣中小微企業登陸發展。推動兩岸冷鏈物流服務合作,加快發展金融服務、數字經濟、工業設計、旅遊等合作和兩岸現代農業合作,培育好兩岸高等教育合作影響經濟領域融合發展的新機理。

  激發其外溢社會融合功能,服務兩岸社會融合發展。兩岸高校要強化對台胞台企同等待遇的理論、政策與實踐研究,做大做強兩岸高等教育合作,為兩岸青年共同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同等待遇,實現兩岸青年社區基層高質量就業創業合作發展。通過兩岸文教產教融合發展基地建設,為台商子弟、中小微企業主、教師、醫護人員來大陸求學、執教、執業、創業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務體系,與台灣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的高校,先行實現交流融合、參與融合、利益融合、規則融合,建設機制與結構緊密相連且具有固定互動規律的因果關係,深化兩岸社會融合。

  激發其外溢文化融合功能,服務兩岸文化融合發展。建議強化兩岸根祖脈優勢,做好兩岸高校根脈親情文化交流與對接。強化兩岸的宗親、鄉親、姻親、民間信仰“四大紐帶”,深化尋根謁祖、信俗交流與合作;發揮兩岸高校專家、名師團隊資源優勢,推動兩岸共寫史書、共編教材和讀本、共創作品,利用好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做好台灣文教再中國化的人才儲備和教育準備;建設閩台歷史地理文化研究院群、兩岸一家親研究智庫群,為深化兩岸文化融合發展提供決策諮詢服務和智力支持;推動兩岸青年共同瞭解熟悉和熱愛兩岸共同的文化話語體系,生成兩岸人民喜聞樂見的文化作品,凝聚兩岸人民共識,實現心靈契合。

  (六)積極推動兩岸高等教育規範發展、特色發展、融合發展

  注重政策措施前置模擬試錯實驗、過程監管、後續評估工作。加大對高等師範院校的建設與投入,發揮兩岸高等師範院校的特殊作用,在建構兩岸高等教育融合發展的政策體系、政策實施、政策評估、政策回饋、政策完善等全過程政策調控體制機制方面做出特殊貢獻。建設國家級兩岸教育融合發展督導平臺和國家級智庫平臺,做好相關政策實施的事前政策模擬、效果的事後評估、政策評估結果回饋與升級等規劃、實施與監管工作。提升應對挑戰、化解風險和綜合倡導能力。應對複雜嚴峻的台海局勢,應貫徹落實好“反分裂”“反干涉”的中央對台工作重要部署,精準施策,提升應對挑戰和化解風險綜合能力。在兩岸信息、人員、高校交流等諸多方面,既要善用互聯網信息,在渠道、形式與內容上實現新拓展,又要把握好兩岸教育融合發展的尺度和教育安全底線。

  擺脫路徑依賴,開拓創新探新路。要賡續紅色基因,建設“一國兩制”博物館,建設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創舉的殿堂,書寫“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初心教材。要鼓勵兩岸文藝工作者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為兩岸青年融合發展做出特殊貢獻。積極探索和研究如何妥善利用和藉助微信、QQ、微博、抖音、快手、Facebook、Line、Instagram等兩岸青年使用廣泛的社交軟件和通訊平臺,逐步暢通互動交流渠道。培養兩岸青年新媒體專業人才,開發兩岸青年喜聞樂見的短視頻、漫畫、歌曲等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視覺新空間。

  依託“雲技術”,創新海峽兩岸高等教育融合發展新空間。整合“高校線上教育聯盟”和“數字圖書館”功能,建設“雲大學聯盟”,建設“數字大學”,推動兩岸教育融合發展融入數字中國格局;研究兩岸教育融合發展人才培養、專業課程、教材體系、數字化教育資源和職業技能培訓標準,建設兩岸遠距教室、網絡大學、電子圖書館、雲學術交流平臺,向島內免費開放,同步向廣大海內外愛國愛鄉僑胞開放。⑦

  建設海峽兩岸青年交流中心、涉台教育培訓中心、海峽兩岸產教融合發展基地、海峽兩岸文教融合系列模擬實驗室、台灣文化溯源工程與閩台文化教育融合博物館。打造海峽兩岸高等教育融合發展人才培養基地、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基地(智庫)、深度交流基地、文化實踐基地、教育教學基地、項目孵化基地。建設閩台高等教育融合發展示範基地,賦能台胞台企登陸的第一家園建設。

  註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名單》,http://www.moe.gov.cn/。

  ②教育部網站發佈2022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22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https://wenda.so.com/q/1678771986217531。

  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7337454667190209&wfr=spider&for=pc。

  ④黨的十八大以來內地(大陸)與港澳台地區教育交流合作情況,https://roll.sohu.com/a/586500501_243614。

  ⑤林和平.積極探索閩台教育融合發展新路努力促進祖國統一大業。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4454238712478309&wfr=spider&for=pc。

  ⑥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鬥——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10-26。

  ⑦張文東、雷培樑、孫柏璋、林曉萍:推動兩岸融合發展的高等教育支撐體系探略,中國高教研究,2022-02-24。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3年10月號,總第310期)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