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胡舒立:在新加坡聽昂山素季演講

http://www.CRNTT.com   2013-10-20 11:10:11  


 
  評價今天的緬甸,我希望你們不要只著眼於改革的經濟成就——雖然其實經濟現狀也並非有些人們所描繪的那樣美好,我不用舉出具體的數據,如果你有興趣可以查到。我更希望你們能看到我們在政治和社會改革上的成果。我最大的擔憂就是改革的時機問題,我們正好趕上改革最艱難的時刻。在今天早晨的座談會中,Flink先生提到了勞工市場緊縮的問題,時代已經變了,我們對此心知肚明。現在已經不再是九十年代了,緬甸人和全世界的人都有更高的標準和期待。人們了解世界上其他地區的發展水平,所以自然有了更高的期待。

  然而,我們也需要一個敢於在短期內採取不受歡迎的措施,以圖長遠發展的領袖。我們這個時代所面臨著一大挑戰,即全世界的領袖都因為信息革命的到來對公眾輿情有所忌憚。我這麼說有何道理?我認為領袖們明白公眾輿情的重要性,他們心生忌憚,因為人民的呼聲此前從未如此洪亮,傳播也從未如此之廣。不過正因如此,我們需要警惕政府工作中的民粹傾向,也就是說政府為了順應民意而只顧眼前利益,忽略長期發展的需要。當然,這並不是說政府在國家長期發展的問題上總是正確的。

  這就需要做到公開,包容和透明,很多人都在談論透明這個概念,認為是我們的國家現階段最需要的。近幾個月出現的那些問題就出在不夠透明上,比如商業貿易紛爭和民眾要求賠償正名的事件。這些人雖然是因為歷史原因被錯待,然而是現在社會上信息的不透明讓他們的遭遇不為人知,也就無從賠償和糾正。

  社會透明度至關重要,它與信心密不可分。我們需要那些對自己足夠有信心,足夠誠懇,願意接受批評和意見的領袖。要盡己所能彌補過去的錯誤,堅定信念,去蕪存菁。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真正的,有意義的,可持續的改革。這需要政府和民眾的共同努力。

  要實現政府和民眾同進退,緬甸首先需要對現有的憲法做出改變,這是無法避免也不能忽視的。可能有的人覺得我應該談談經濟而不是政治,那麼我想你不應該邀請我,因為我是一個政治家,而政治家永遠都在談論政治。

  在我看來,政治是一個很廣的概念。它覆蓋社會的方方面面,包括經濟。其實我們所需要的憲法改革對經濟也意義重大,我先前提到過,緬甸的投資現狀並不像人們所希望的那麼好。我和許多投資者談過這個問題,他們覺得緬甸在依法治國上做的不夠好,在一個法治不健全的市場投資,安全難以保障。依法治國的根本在於憲法,如果我們的國家想要實現經濟繁榮,必須先做到政治穩定,必須讓投資者覺得這是一個值得注資的社會。

  我之所以說社會而不是國家或者民族,是因為我們現在所試圖建立的是一個民主體系,不僅僅是一個民主的政府,而是一種民主的文化—其廣度遠遠不是一個政治形式所能及的。而緬甸的民主,官方稱之為“紀律型民主”。雖然我很相信紀律的力量,但是這種措辭還是令人擔憂。什麼是紀律型民主?在我看來這更像是在試圖在民主的定義上做文章,去掉那些讓政府不舒服的地方。這就是為什麼我強調民主的文化,其核心是包容,是通過和平手段求同存異。你們都知道緬甸去年發生的事,自從獨立以來,緬甸國內一直民族衝突不斷。如今,儘管我們現在處於暫時休戰的狀態,但是並沒有得到真正的和平。另外,聚眾暴力事件也屢見不鮮,這都是緬甸現階段面臨的問題。除非我們能改變這樣的局面,令社會穩定,否則投資者無法安心入緬。

  李總理昨天談到了人口結構的重要性,提到世代更替對經濟,政治以及國家安全的影響。和平與穩定是任何國家經濟發展的前提,沒有人願意在一個暴亂四起的國家投資。這就需要全緬甸的人民一起努力,對實現和平充滿信心和責任。

  我認為希望來自緬甸人自己,我們的人民將決定轉型的方向,決定轉型是否全面、透徹。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需要來自國際社會的監督和關注。 

  去年我在世界經濟論壇上說我們不應該過度樂觀,我說應該存在有建設性的懷疑。許多人因此十分不滿。我國的媒體認為我所說的建設性懷疑是在鼓吹消極主義,我不這麼認為。而我認為有建設性的懷疑主義指的是公平全面地看待問題和成就,是一種謹慎樂觀的態度。
 
 我們需要國際社會誠實地評價緬甸的局勢,而不是只看到他們想看到的。你們必須看到緬甸真實的情況。出於希冀而美化緬甸的局勢,對我們來說並無裨益,只有客觀地告訴我們哪裡需要改進才能真的對緬甸有所幫助。我們需要你們的幫助。我們需要你說:緬甸必須要在這些方面改進。而不是說:緬甸已經提出了要如此改進。

  關於改革的討論很多,關於改進的討論亦然,但是我也想呼籲你們能肯定緬甸在改善人民生活方面所取得的成績。歸根結底,我們應該問:老百姓的日子比三年前好了多少?

  這個問題我可以回答,不過我更希望你們能自己去找出答案。請你們到緬甸農村去看一看,要記住,緬甸70%的人口都住在農村。去看看他們的生活發生了怎樣的改變。問問他們是否覺得日子比以前更好了,是不是還和三年前一樣對未來充滿樂觀,他們希望看到什麼樣的改變。這些的答案,我希望你們能親自去找到。只有如此,你們才能知道緬甸的改革已經走了多麼遠。從貧窮、四分五裂到團結、繁榮,緬甸究竟走了多遠。

  也別忘了,時至今日,緬甸仍然是一個分裂中的國家,我們的各個民族間還沒能與中央政府達成一致。實現統一至關重要,這是建立一個民主聯合體所需的基石。所有這些組織能夠走到一起,求同存異,擁抱多樣。不僅僅是為了實際的利益,也是為了實現建立一個和平社會的共同理想。

  最後我想說,在過去的一年中我走訪了許多富足的社會,但是我仍然覺得緬甸有它自己的長處。我們仍然相信精神力量,我們仍然擁有慷慨的美德,我們堅信人類可以超越自己,這種力量是我們可以貢獻給全世界的。即便我們還沒有完成民主社會轉型,但我此時此刻仍相信我們有什麼可以回報給國際社會。雖然現在你們給與我們的幫助遠遠大於我們所能回報的,但是我希望我們之間是互惠互助的關係。並不是說,我們不僅僅是一個在貧窮中掙扎的國家,四處尋求幫助和饋贈,雖然我們的確需要這些幫助。但同時,我們也是一個擁有強大的精神力量的國家,這是我們願意與全世界一同分享的。謝謝大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