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財稅政策發力有助化解經濟困局

http://www.CRNTT.com   2014-07-01 08:50:51  


  中評社北京7月1日訊/面對今年以來的經濟下滑局面,早前很長一段時間,財政政策並未發揮逆周期調節功能,不僅不“積極”,反而過緊。相反,貨幣政策承擔了更多財政功能,比如央行定向降准、再貸款、創新金融工具政策力度加大。此外,大量預算軟約束企業融資需求仍然旺盛,間接推高了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因此,要改變貨幣政策越俎代庖行為,防範改革缺乏協調性對實體經濟帶來的風險,加快財政支出與財稅改革是核心。

  中國證券報發表瑞穗證券亞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文章表示,今年5月以來,上述變化已經在悄然發生,5月財政支出增速提升至20%以上,地方政府自主發債嘗試,深改組第三次會議亦對財稅改革進行頂層設計。如果財政政策能夠切實發力,無疑將有助於破解經濟迷局,而財稅改革的全面推進或帶來今年最大的改革紅利。

   貨幣政策越俎代庖緣由何在 

  文章分析,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作為傳統宏觀政策手段,其相機抉擇對熨平經濟周期至關重要。本來,依靠財政貨幣兩條腿走路可以更加穩健,但早前很長一段時間,財政政策並非積極,反而過緊。相反,貨幣政策定向投放實際上承擔著更多財政功能,而財政貨幣邊界混淆實際上孕育著較大風險。

  數據方面或許能夠反映更多信息。可以看到,伴隨著財政約束的增強,早前財政支出明顯偏緊,今年1-4月全國財政收入累計同比增長9.3%,高於去年同期2.7個百分點。而與之相對,財政支出則明顯滯後,1-4月全國財政支出累計同比增長9.62%,遠低於去年同期4個百分點。特別是4月,財政支出僅為1.9%,接近零增長的支出怎能稱之為積極財政?

  與此同時,財政沉澱資金仍然較多。截至今年5月,國庫庫存現金餘額接近4萬億元。回想去年二季度中國經濟下滑較快之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曾重點提到要注重用好這部分存量資金,如今來看,這部分資金的變化不大。因此,何不加快運用這筆存量資金,並注重於投於符合調結構、保民生方向?與財政缺席相對,貨幣政策似乎越來越多地承擔起調結構的作用。貨幣政策發揮更大作用的思路是正確的,畢竟在影子銀行收縮之時,表內貸款應該適度放寬以對衝表外收縮,防止社會融資水平迅速減少對實體經濟的影響。

  但從貨幣政策工具來看,央行採取的工具正變得越來越非常規,包括應用更多定向措施、對金融機構再貸款、對特定金融機構降准、創新金融工具如PSL、SLO與SLF等。定向工具的使用前提很多情況下是傳統貨幣政策失效,或是金融風險加大之時。

  貨幣當局最主要的擔憂便是恐怕資金供給增加之後,中小企業無法得到貸款,資金仍舊重返預算軟約束的企業,因此採取定向。可見,央行此舉實屬無奈,畢竟財政改革,加強國企和地方融資平台預算約束應是財政改革與國企改革需要努力的方向。而正是由於改革缺乏協調性,財稅改革過慢才導致如今這種困局。

  但也應看到,雖然通過央行定向投放可以短期內起到應急之功效,但其弊端也不容忽視,如不透明、選擇性強、回歸行政手段、財稅金融混淆、央行從最後貸款人躍升為第一貸款人不利於防範金融風險,特別是與市場化的改革路徑不匹配,因此只能作為臨時性與過渡性的措施。從長遠來看,減少貨幣政策越俎代庖行為,只有協調推進改革,特別是加快財稅改革、國企改革、政府轉變等相關改革,才能使市場化的貨幣政策發揮最大作用,是化解困局的最有效之法。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