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薛理泰:中緬爭端不致於引發戰爭

http://www.CRNTT.com   2015-03-30 10:56:14  


 
  據此,較大的可能性是緬甸軍機落後,軍方高層對中國沒有忌憚之心,飛行員對邊界複雜的地形又不熟悉,只顧消滅果敢同盟軍,卻對中國的軍事威懾力置之度外,以致闖下大禍。質言之,應該屬於誤炸,歸咎於緬甸軍政高層在決策過程中,並沒有顧及中國這一軍事大國的切身感受和可能作出的反應的危險性。
 
  緬甸軍政高層要避免再次發生類似事件,只有在中緬邊境緬甸一側劃設寬度為20公里的禁飛區。無論內戰還是外戰,如此做法均有先例可循。
 
  國共內戰時,駐大連、旅順蘇軍司令部劃定城市外側20公里範圍內,戰事不得波及,否則必予打擊。共軍失利時,動輒避入此地匿身;大連兵工廠又日夜開工,為共軍生產軍火。國軍顧及蘇軍的武力介入,始終不敢越雷池一步。
 
  至於外戰中的明顯例子發生在越戰期間。上世紀60年代中期,美國大量增兵介入越戰,卻明確規定地面部隊不准越過北緯17度線,而美國軍機對北越實行轟炸時,也禁止轟炸中越邊境線以南20公里的越南國土。美國軍機執行任務時都裝了警報器,接近警戒線就自動報警。美國實行這一政策,是懍於中國大規模派兵介入朝鮮戰爭的先例。
 
  此時緬方肯定不願意如此做,然而,筆者借箸代謀,緬方與其在中國被迫訴諸強有力的反制行動以後被迫這樣做,不如此刻主動地採取這個措施。
 
  緬甸媒體報道,緬甸軍方對正在果敢地區指揮作戰的三個步兵師師長予以撤職的處分。這同中方最後通牒式的警告多少有關聯。另據果敢同盟軍截獲緬甸政府增兵的情報,顯示駐老街的政府軍第60師增加了空軍部署,可能醞釀更大規模的空襲行動。或謂這是不祥之兆,意味著緬甸軍方打算加劇緬北戰事。這倒未必,可能是“麻杆打狼兩頭怕”的效應所致。中國陸軍、空軍在邊界中國一側增兵設防,緬甸軍方難免會採取相應的行動,倒不是打算與中國決一死戰。
 
  歷史上,緬甸在與泰國發生的多次戰爭中,均取得了驕人的戰績。緬甸曾經橫掃過中南半島,滅過泰國。
 
  至於中、緬兩國發生的戰爭中,除元代曾經戰勝緬甸以外,無論明代、清代,中國在與緬甸發生的邊境戰爭中屢戰屢敗。即使在清朝鼎盛的乾隆年間,清軍也在長達四年(1765年至1769年)的戰爭中被緬軍擊敗。
 
  緬甸實行兵農合一的制度。戰時,上自國王下至農夫必須從軍,農夫從軍自帶糧食和褥被,軍隊後勤簡單有效。儘管緬軍組織形式比較原始,作戰體制和方式卻具有相當大的靈活性。緬軍擅長防守作戰,人自為戰,作戰頑強,弱點是不善於在野戰中取勝,因而往往避免野戰。
 
  清緬戰爭時,緬軍還擄掠了許多西方人(主要是葡萄牙人),裝備了不少近代西洋火器,如滑膛槍和大炮,還成立了一支西方雇傭軍,編為槍隊和炮隊。因而緬甸王朝搶先清朝跨入了熱兵器時代。對此,清廷卻懵懂不知。

  《孫子兵法》《謀攻》篇稱:“故兵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敗;不知彼而不知己,每戰必殆。”清廷上自乾隆帝,下至統兵將帥,卻盲目輕敵,求勝心切,因而在戰略規劃上就輸了緬甸一籌。
 
  在四年戰爭中,緬軍配備了18世紀歐洲的槍炮,清軍最犀利的兵器僅是火槍而已。在這場冷兵器與熱兵器的較量中,清軍將帥卻指揮失當,加上清軍深入緬甸,士兵水土不服,最終清軍只能淪為輸家。在戰役層次上,武器的差距對這次戰爭的勝負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緬甸王朝屢戰屢勝,卻明白本國軍隊主力遠在泰國,清國國力雄厚,兵連禍結,本國無力支撐與清朝的長期戰爭,所以明確了作戰目標,即以戰逼和。最終兩國戰地指揮官均在未取得最高統治者同意的情況下,自行決定議和停戰。至此,清緬戰爭結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