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經濟有持續健康發展的巨大潛力

http://www.CRNTT.com   2015-07-15 07:30:32  


唯有改革,才能激發人民、社會和市場的活力和動力,這是中國經濟持續發展不竭的動力所在。
  中評社北京7月15日電/2015年中國經濟遇到了需求和速度下行,以及最近股市動蕩等宏觀經濟運行的波折;也遇到了人口紅利消失、勞動力成本上升、國內需求疲軟、產業結構面臨調整等轉型時期。因此,國內外出現了一種看空和看衰中國經濟的輿論。

  北京日報發表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文章表示,目前經濟發展中確實有不確定性因素,但這些因素構不成對中國經濟發展能力的破壞性影響。改革開放後,中國人在短短的30餘年時間中,創造了世界史上經濟發展的奇跡。學習先進技術,勤勞吃苦,節儉儲蓄、積累和投資,創業奮鬥,走出去開拓市場,適應環境和應變,都是支撐中國經濟的潛質和能力。對於經濟和股市遇到的困難,我們完全有能力跨越過去。信心來自於中國發展的這樣一些潛力。

  正在進行的創新、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是中國未來國民經濟還會保持中高速增長的最關鍵因素

  文章介紹,近幾年來,中國經濟積累了很多基礎優勢,並在不斷發展:(1)積累了經濟發展的規模巨大的優質人力資源。勞動年齡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大大提高,受中高等教育的人口數量世界第一;如韓國和中國台灣地區一樣,中國目前經濟發展也到了國外留學生和往屆畢業的海外人才大量回流的階段。根據舒爾茨等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關係的理論,這將是中國未來經濟增長強勁的動力。(2)科技投入實力增加,2014年達到13400億元,占GDP2.1%,技術研發能力大大提高,科研和技術轉化條件今非昔比,許多技術正源源不斷有創新、被培育、產業化,成為製造業換代升級和服務業轉型的基礎。2013年,中國研發人員總量占到世界總量的25.3%,超過美國研發人員總量占世界總量的比例(17%),居世界第一;近年來,中國創新能力穩步上升,國家創新指數排名在全球40個主要國家中升至第19位,一些新領域的技術,我們與歐美日等國家在同一起跑線上,越來越多的技術在全球進入領先地位;形成了實驗室、孵化器、中試平台、規模化投產的技術產業化體系。(3)高鐵、核電、移動通信、互聯網、大數據、智能製造等技術,通過自主創新,以及吸收、消化和再創新,日益集成和形成產業,提升了中國的裝備水平和製造能力;同時互聯網和移動通信技術,也改變了服務業態,大大降低了中間成本,節省了信息、交通和租金等費用,擴展了服務業的新領域,促進著服務業的轉型升級。

  萬眾創業,投資企業,發展實體經濟,是人民富裕和消費需求旺盛,中國未來經濟良性循環以及持續增長的基礎

  文章指出,近幾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就促進萬眾創業改革行政體制,簡化了許多審批程序,提高了創業准入的便捷程度;創新和創業同促進,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清理收費,減免稅收,增加了市場主體的數量。從2015年4月數據看,全國新登記註冊市場主體134.6萬戶,同比增長12.0%。其中,企業38.9萬戶,同比增長5.9%,個體工商戶93.5萬戶,同比增長17.1%。

  日本20世紀高速發展時,提出要以中小企業立國,韓國在20世紀70年代時非常重視並提出中小企業發展戰略,而中國台灣地區也是以中小企業立島。這三地每千人中小企業數量達40到50個之間。這說明,大規模的微創業,特別多的中小企業,是增長的強勁動力,是解決就業,人民富裕,消除收入差距,並帶來投資和消費良性互動的最重要戰略。

  大體估計,假如我們每千人中小企業(將5個個體商戶折算成一個小企業計)的數量達到發展中國家一般的每千人30個的水平,企業的數量就會達到4100萬個左右,按單位企業從業10人計,如果年平均收入為36000元,交社保10000元,勞動報酬就為46萬元,業主利潤年30萬元,投入折舊20萬元,即便是國家免除一切稅費,其形成的GDP也在每年100萬元的規模。目前,中國每千人擁有企業數量不足20個,在我們這樣一個發展階段,可能每千人30個中小企業與發展水平較相適應。假如創業和中小企業發展正常,未來的國民經濟中,大投資、大資本、大企業和大項目所減少調整的一部分GDP,就會由創業和中小企業發展形成的增量所替代,在較充分就業的基礎上,保持經濟的中高速增長。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