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從東北失速看經濟增長版圖變遷

http://www.CRNTT.com   2015-07-22 07:28:37  


  中評社北京7月22日電/2014年開始,東北經濟告急,遼寧、黑龍江、吉林的經濟增速分別為5.8%、5.6%、6.5%,位居全國倒數第三、第二和第四。2015年三地經濟增長目標均設定在6%左右,但從今年一季度數字看,實現上述目標難度仍然很大。2015年一季度,黑龍江、吉林的GDP增長率分別為4.8%和5.8%,遼寧的GDP增長率僅為1.9%。4月,李克強總理赴東北視察。曾任遼寧省委書記的總理自稱是“半個東北人”,他說:“你們的數據的確讓我感到‘揪心’。”

  東北經濟增長外部環境的變化

  第一財經日報發表中國工商銀行城市金融研究所趙幼力文章表示,一個經濟體的經濟增長通常由內部和外部兩方面因素驅動。外部因素主要指外部需求出現大幅增長,而該地區由於相關產業的比較優勢突出進而形成產業優勢。外部需求增長越快,該地區經濟增長得也越快。內部因素主要指的是經濟內部結構出現快速變動,比如高速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將勞動力、資金、技術等要素,從生產效率低的部門大規模騰挪到生產效率高的部門,以結構轉換效應推動經濟的高速增長。

  東北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產業結構偏向於資源型企業以及重化工業,支柱產業包括:裝備製造、汽車製造、鋼鐵、有色金屬冶煉、石油化工等行業。在產業鏈上的位置靠前,“原”字號、“初”字號產品居多。產業類別偏“重”。

  這樣的產業結構高度配合了中國原有的發展模式:以出口為導向的製造業需要大量設備;房地產市場的大發展增加了對鋼材的需求;高速發展的經濟使得能源供不應求。東北經濟由於能源產業和重化工業比重大,受國內需求影響非常突出,於是東北經濟呈現出明顯的順周期特征。

  2008年金融危機後,4萬億元的經濟刺激政策出台,延續了原有的投資方向,一些本該淘汰、限制和轉型的落後產能的投資規模不降反升,東三省則繼續上馬造船、鋼鐵、石化、汽車、水泥、裝備等傳統產業。2008~2012年,東北經濟平均增速達到12.6%,高出全國平均水平3.3個百分點。

  自2012年起,中國經濟增速開始持續回落,中國經濟逐漸步入新常態。截至2015年一季度末,GDP已連續十三個季度在7%~7.9%之間窄幅波動,明顯低於1978~2011年9.9%的年均增速。伴隨著經濟下行的是治理產能過剩的持續推進和全國性的投資大減速,固定資產投資從2009年30%以上降到2015年上半年的11.4%,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則只有4.6%。

  全國經濟增速的放緩和固定資產投資的銳減對東北的裝備製造業、冶金、鋼鐵等支柱產業產生巨大衝擊,工業生產陷入困境。2014年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分別增長4.8%、6.6%和2.9%,低於全國8.3%的平均水平。2015年一季度,吉林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6%,黑龍江僅為0.2%,遼寧則呈現5.9%的負增長,而同期全國的平均水平是6.3%。

  工業產品價格下跌對東北經濟也產生衝擊。2015年6月,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4.8%,連續38個月呈現負增長;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下降5.6%。工業生產出廠價格呈現負增長意味著生產出來的工業產品價格不斷下降,減少盈利的空間;而購進價格指數下跌幅度更大,意味著產業鏈越靠前,對利潤的增長越不利。

  東北正處在產業鏈的上游,購進的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對產業鏈中下游有利,因為其成本降低了,但讓東北采掘業、初級產品製造業的利潤大幅下降。2015年一季度,東三省規模以上工業利潤全部為負增長,吉林省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同比下降13.3%,同期遼寧和黑龍江利潤則分別同比下降29%和70.7%,低於全國-2.7%的平均水平。

  利潤是投資增長的原動力,利潤的負增長不可避免地影響到投資的熱情。一季度,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分別為-18.5%、4.37%和5.31%,全面落後於全國13.5%的平均水平,其中遼寧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位於全國最末尾。

  受外部因素的拖累,經濟增速出現明顯下降的,東北不是個案。河北是全國的鋼鐵業生產基地,受到全國房地產市場陷入低迷的影響,鋼鐵行業產能過剩嚴重,在需求萎縮和國家加大對產能過剩清理力度的雙重影響下,河北的GDP增長率由2010年的12%下降到2014年的6.5%,與吉林並列全國倒數第四。山西是著名的煤省,全國經濟增速的下降減少了對能源消耗的需求,煤價一路下跌。隨著煤價的不斷下跌,山西的GDP增長率也每況愈下,從2010年的13.9%下降到2014年的4.9%,在31個省份中墊底。2015年一季度進一步下滑到令人觸目驚心的2.5%。

  東北經濟增長內在動因的變化

  文章分析,作為中國工業原料和重型裝備的基地,東北以獨有的優勢支撐和引領著中國工業化進程。長期以來,東北都是中國工業化水平較高的地區。

  中國社科院《中國工業化進程報告》顯示,1995年東北地區的工業化進程就在全國七大區域(東三省、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中部六省、大西北、大西南)中排名第二位。但從動態變化看,“九五”(1996~2000)和“十五”(2001~2005)期間,東北三省的工業化相對優勢不斷喪失,甚至變為相對劣勢,到了2005年,東北三省工業化程度已經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了。

  2009年國務院制定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實施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隨著國家一系列具體政策的推進,東北三省的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到2010年東北三省工業化指數已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在七大區域中排名第四,高於中部六省、大西北地區和大西南地區,進入工業化後期。從近年來東三省GDP數據構成看,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始終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工業化必然伴隨著城鎮化,東北三省的城鎮化率始終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013年末,遼寧城鎮化率66.45%,接近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在31個省份中排名第五,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2.72個百分點,黑龍江和吉林城鎮化率分別為57.4%和54.2%,位列全國11位和13位,也分別高於53.73%的全國平均水平。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