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路徑

http://www.CRNTT.com   2016-04-27 08:22:25  


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任務是“三去一降一補”,同時,也明確了“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准;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基本政策基調和原則。
  中評社北京4月27日電/中央明確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任務是“三去一降一補”,同時,也明確了“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准;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基本政策基調和原則。因此,在實際工作中,需要深刻領會中央精神,按照中央的戰略部署,切實地做好相關的具體工作。

  一、去庫存

  《國家治理》周刊發表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文章分析,(一)房地產庫存的結構性特征

  城市常住人口的群體結構中,潛在購房需求最旺的群體,由於收入等原因,難以對住房形成有效需求。現在城市常住人口中潛在購房需求最大的群體是農民工,以及參加工作時間不長的城市新增就業人群。這部分人群因為婚戀和子女教育等問題是有較強的購房意願的,但現實中這種有效需求受到了收入和養老等問題的極大制約,難以成為現實中住房的有效需求者。

  房地產庫存主要在三四線城市,而城鎮化的未來趨勢是特大城市群,這導致了房地產供給的區域錯配。因為一二線城市土地較為稀缺,當前房地產投資更多向三四線城市集中。可是,這些城市在未來城市化中的地位卻岌岌可危。從世界經驗來看,這種由原來的鄉村變為小城鎮、產生很多小城市的城市化趨勢並沒有發生,而是在完成了城市化之後,大量人口仍然會向大都市之類的地區聚集。城市化最終可能是呈現一系列的大城市群,這意味著三四線城市人口聚集會較為緩慢,甚至可能會向一二線城市進一步聚集。但是,因為這些城市已建成的房屋是不可移動的,這就導致了目前房地產供給和未來的房地產需求在地域上不匹配,即使我們刺激需求,刺激的最終結果是一二線城市房價高漲,三四線城市依然庫存巨大。

  房地產庫存的新增主力是商業用房,這部分產品在新常態下需求有限,導致房地產供給的產品使用屬性與現實需求錯配。目前,商業營業用房高速累計成為了房地產供給結構的一個特征。在高速經濟增長期,對商品房的投資需求上升,再加上前期限購等政策的影響,部分社會購買力轉向商業用房,結果導致商業用房的建設面積在過去幾年大幅度攀升。但是,隨著經濟步入新常態,經濟將會在較長時期維持中高速增長,對廠房等需求拉動放緩。同時,隨著互聯網辦公、電子商務等商業模式崛起,傳統商場、寫字樓模式受到了巨大衝擊,實體性質的商業用房需求受到了抑制。這導致商業用房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都將呈現較為嚴峻的局面。

  (二)結構性庫存下的有關政策思考

  房地產高庫存的現實性和結構性特征,決定了其去庫存的複雜性、艱巨性和中長期性。因此,房地產的去庫存關鍵是切忌全面刺激各地的購房需求,而是需要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兼顧短期和中長期,切實讓市場發揮作用,做好打一場相對持久的去庫存戰役的準備。

  以土地經營權入股方式在農村建立合作養老機構,實現以地養老,為進城農民工在城市購房分憂解難,提升農民工的購房意願,促進有效需求的形成。農民工買房的一個重要限制是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為此,需要在農村加強養老機構的建設,解決進城農民工的後顧之憂。為了降低農村老人的養老成本,可以採用土地經營權入股的方式,由村集體集中土地,利用土地的收益統籌建立互助型養老機構。這一方面解決了養老機構和農民養老的資金來源問題。另一方面又可以將土地集中,化解現在老齡人口耕種零散土地問題,提高經濟效率。

  在三四線城市通過推行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方式,以金融手段化解房地產空間錯配。現有房地產庫存在三四線城市累積,但人口卻向一二線城市聚集。要解決這種空間的錯配,可以通過設立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主要投資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產(信托基金投資的這部分房產目前可以用於流動人口的暫時租賃,隨著城市的發展,未來也可以滿足當地新增常住人口的購買需求),將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庫存變為現金流。這樣既增加了當地的房地產購買力,又可以讓房地產商將這部分解套的資金,向需要投資的一二線城市轉移,通過資金流動解決房地產的空間錯配問題。

  一二線城市結合棚戶區改造加大房地產供給。當前的房地產庫存是一種結構性過剩,一二線城市的需求旺盛,未來還有發展空間。限制一二線城市房地產發展的主要是土地供給,因此,現在需要加大土地承載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為此,需要結合棚戶區改造,充分利用有限土地增加住房的供給。這一方面可以滿足市場需求,另一方面可以補充房地產投資,抑制一二線城市房價的過快上漲。

  適當延長土地開發時間期限等,允許三四線城市開發商自我調整供給速度。在三四線城市房地產供給結構性過剩的情況下,需要通過市場手段降低供給,才能逐步緩解庫存壓力。在前些年房地產市場火爆的時期,為了促進供給,出台了很多政策來加快房地產建設速度,例如,要求土地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開發。現在需要在三四線及以下城市放鬆這些政策,使得開發商能夠根據自身城市特點,控制供給。

  從中長期來看,需要加大中西部城市群建設力度,吸引人口集聚,活躍市場。未來城市化的趨勢會更多向大城市群集中。為了化解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產危機,需要在中西部地區加大城市群建設力度,將空間開發的指導思想從區域開發向城市群建設轉移。通過城市群輻射周邊,將中西部城市缺乏中心的網狀格局向星形格局轉變,以中心帶動周邊,促進市場繁榮。

  二、去杠杆

  文章指出,中國企業的負債率位於較高的水平,蘊含著較大的金融風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去杠杆”。“去杠杆”並不是通過一些短期政策就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的。

  (一)高杠杆成因

  中國各部門杠杆率水平不相同,高杠杆主要體現在工業企業。非金融企業杠杆率在2010年之前還較為平穩,在2010年出現了快速上升。居民和政府的杠杆率都較低,但是從2008年開始了快速上升。

  如果市場是有效率的,根據MM定理,杠杆率不會體現一個長期的趨勢。因此,杠杆率的上升背後是市場出現了深層次結構問題,是中國經濟發展模式、金融體制結構性問題的集中體現。具體來說,高杠杆包括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直接融資比重過低。這是最為表象,但是也是最值得深思的一個原因。從圖2(P41)中可以看出,股票融資在社會融資中比重一直維持在低位。貸款融資比重雖然持續下降,但是依然處在高位。2013年之後,貸款融資比重由降轉升,進一步提高了杠杆率。直接融資比重較低這個表象背後是中國股市長期發展停滯,這個背後隱藏著更深層次的體制原因。中國建立股市是為了促進改革,更為集中的為國有企業改革融資、提升國有企業公司治理水平,在這之後才推廣為全社會的融資渠道。因此,中國股市天生就存在一些缺陷,這些缺陷長期未能進行根本性的解決。股市的各種改革更多是改良,只能緩解,但是不能根本解決問題,最終導致股市在反覆中舉步維艱,資金對股市只能敬而遠之。出於投資需求,資金就要找到新的投資渠道。此時,因為監管部門的競爭,債券發行條件大幅度簡化,刺激了債市供給。資金需求和債市供給相結合,促進了債市的繁榮。債務融資繁榮,股權投資不振進一步導致了杠杆率上升。

  其次,總需求中投資消費比重失衡全面推升了各部門負債率。從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的需求管理開始,中國主要通過高投資率來拉動經濟。這種高投資主要集中體現在對房地產和城市基建的投資上面。這種需求管理模式極大拉動了企業的融資需要。企業很難通過股權融資來完成這些項目資金,更多是通過銀行貸款等來完成,推動了杠杆率的上升。

  再次,以量為主的增長模式造成了過剩產能,推升了過高的杠杆率。在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說明中可以看出,中國長期堅持的以量為導向的供給模式已經不適應新的環境,導致大量過剩產能的出現。這些過剩產能依靠貸款等資金支持,為此貸款的企業進一步轉化為僵屍企業。這個累積的過程進一步推升了全社會的杠杆率。

  最後,金融數量管制等金融政策通過影子銀行提升了杠杆率。中國企業在高杠杆率的同時,也持有了大量現金及等價物,企業存款在M2中的比重一直持續上升。定期存款的增加表明資金大量沉積在企業中,並沒有發揮購買原材料、促進流通的作用。這意味著我們的杠杆率並不是為了生產,而是資金沉澱。這些沉澱的資金裡面的主力就是委托貸款和信托貸款。銀行為了規避貸款規模管制需要將正常的貸款轉化為不受到管制的品種,導致了表外貸款和影子銀行業務的盛行。在這個過程中,作為對商業銀行的回報,每個企業並不能完全得到貸款的使用權,將部分貸款必須存在銀行,幫助銀行擴大負債,增加規模。通過委托存款和信托存款的方式,這些錢主要進入了表外理財,導致企業持有的現金和理財產品的持有數量上升。由於貸款主要和抵押品有關,而不是企業的投資機會,這就導致了流動性錯配,企業持有現金水平與投資機會無關,導致金融與實體經濟脫節。通過參與金融活動,整個這種泛金融化過程推升了企業的負債率。

  (二)去杠杆的政策建議

  中國的高杠杆率更多是生產關係不適應生產力等結構性因素產生的。這就意味著必須在長期過程中通過改革來根本解決這個問題。當然,在這個長期過程中也需要一些短期措施來保證不發生金融風險。

  取消金融規模管制。前面的分析已經表明,中國當前影子銀行體系日益龐大背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金融的規模管制,逼迫商業銀行將表內業務轉移至表外。規模管制就導致金融空轉,實體經濟與金融脫離。所以,當前亟需取消合意信貸規模管制等直接的數量型管制措施。當然,規模管制的取消並不是能夠輕易完成的,還需要輔以利率市場化和宏觀審慎監管的推進。

  以構建基準利率為突破口加快利率市場化。為了在放鬆控制之後保證貸款增速不失控,就需要盡快進行利率市場化改革,推進貨幣政策走向價格型調控,從而改變商業銀行的動機。利率市場化並不僅僅是放開存貸款利率就可以。利率市場化關鍵的問題是放得開、管得住。因此,利率市場化中最為迫切的任務是加快建設政策利率,選定一個短端利率作為未來的政策操作目標利率,以此為基礎構建合理的利率期限結構,從而加快塑造商業銀行合理的價格環境。

  以金融大部制為切入點推進宏觀審慎管理。在利率市場化的過程中,還需要輔以宏觀審慎管理。宏觀審慎管理採用了一般均衡的思路,以資本監管和流動性監管為主要手段,可以有效防止目前微觀審慎監管的不足,避免金融體系違約產生的信貸緊縮和火線銷售問題。在中國,宏觀審慎管理需要注意的一個關鍵問題是誰來實施。建議以中國人民銀行牽頭,構建金融大部制,依據主要是:首先,金融部際聯席會無法承擔宏觀審慎監管職能;其次,當前中國的金融體系處在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國際化的大變革的背景下,如果不能讓這兩個變革與其他金融監管改革協調,容易引發金融危機。

  適時加快註冊制改革。要降低杠杆就需要加大股權類融資。這需要加快股市的制度建設。因為現在的市場機制與當前的全面融資需求並不匹配,這就需要有大規模改革的勇氣。註冊制改革正好提供了這個契機,可以通過全面改革構建符合新常態發展要求的股市。

  與化解產能過剩聯動。高杠杆很多是和過剩產能、僵屍企業相聯繫。要化解高杠杆,一個關鍵就是解決過剩產能。對過剩產能的債務可以通過減記、債轉股等方式處理,在企業的重組過程中合理安排債務,提升企業經濟績效。

  通過給央行、政府和居民加杠杆,為企業去杠杆創造條件。全面去杠杆會導致社會的資金緊張,加大經濟下行力度。中國政府和居民還有較大的加杠杆空間,可以通過鼓勵發債和貸款等方式來擴大杠杆率。這個過程提高了社會需求,為企業降杠杆提供空間。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