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王英津:蔡“憲法”論述的“進”與“退”

http://www.CRNTT.com   2016-06-16 00:04:27  


 
  蔡英文從不接受“憲法”到接受“憲法”,王英津認為,表面上看與大陸相向而行了一步,但實際上是“以退為進”的策略,充分預留了“退一步,進兩步”的空間。這對於大陸來說,可謂喜憂參半。

  王英津提到,蔡英文在“520”就職演說中強調:“我們更會努力促成內部和解,強化民主機制,凝聚共識,形成一致對外的立場”。那麼,台灣“內部和解”、“凝聚共識”和“一致對外”的基礎是什麼?按照某些台灣政治人物的說法,其實就是“中華民國”及其“憲法”。國、民兩大政黨在“中華民國”及其“憲法”問題上日漸趨同,它們正是要通過共同捍衛“中華民國憲法”來捍衛“中華民國主體性”。

  蔡“憲法”與謝長廷“憲法共識”有融通處

  因此,王英津解釋道,蔡英文的“憲法”論述與謝長廷的“憲法共識”論述有許多融通之處。謝長廷雖然主張民進黨接受和承認“中華民國憲法”,但其目的並非為了讓民進黨接受“一中”,而是為了實現結束藍綠對抗、聯手應對來自大陸的挑戰、防止被分化瓦解、共同“捍衛”台灣主體性的目標。在謝長廷看來,“中華民國憲法”是凝聚各方共識的最大公約數,藍綠雙方應先就“中華民國憲法”達成共識,暫時擱置“一中”爭議,不能因為“一中”爭議影響了藍綠之間的和解與合作,否則為大陸“利誘分化”、“各個擊破”提供了機會。針對藍綠在“一中”、“固有領土”之意涵等問題上存在的分歧,謝長廷主張雙方應擱置分歧,具體擱置方法就是利用七次增修後“中華民國憲法”的模糊之處,藍綠各自表述“憲法”的性質和內涵。藍營人士可依“憲法”本文部分將其解釋為“一中憲法”,綠營可強調“憲法”增修條文的“非一中”跡象,強調“憲法”的當地語系化或台灣化,這樣通過各取所需式的“各表”來暫時擱置“一中”爭議。在擱置“一中”爭議和凝聚“憲法”重疊共識的基礎上,努力實現藍綠和解,共同“捍衛”台灣的主體性,防止台灣“主權”式微及邊緣化的態勢。

  王英津表示,無獨有偶,與謝長廷的“憲法共識”主張相類似,2014年5月27日,台灣七人士提出了“大一中”架構。這是台灣首次由跨越藍綠的人士共同倡導的架構,根據倡導者的說法,該架構旨在“中華民國”基礎上凝聚藍綠共識,共同“捍衛台灣主體性”,以此拯救台灣。正因如此,有台灣學者說,“大一中”架構是“獨台”與“台獨”的匯流,是跨越藍綠、凝聚共識的架構,是捍衛“中華民國主權”的架構。

  王英津最後提到,如何因應台灣社會漸露端倪的“憲法共識”,是大陸需要面對的新課題,需要提前做好各項準備。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