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評智庫:惠台新政的理論啟示與現實效應

http://www.CRNTT.com   2018-05-23 00:47:03  


 
  二是以兩岸文化融合促進心靈契合與“兩岸一家親”。

  30年來,兩岸在社會文化交流聯結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格局,但文化合作仍大有可為。其一,鼓勵兩岸共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的涉台論述和文化論述中提出,要從認同高度推動兩岸共同弘揚、創新、提升民族文化的內聚力、影響力,促進心靈契合。《若干措施》也相應提出,鼓勵台胞參與多項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海外文化品牌活動,鼓勵兩岸文教機構合作開展中國文史、民族等領域的研究和應用,為兩岸同胞攜手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提供了可行路徑。其二,為兩岸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提供機遇。《若干措施》因應十九大推動文化事業產業發展的要求,提出全面放開對台灣影視劇和演藝從業者的引進及兩岸合拍影視劇的限制,簡化台灣圖書進口的審批流程,讓兩岸業界倍感震撼與欣喜。台灣的影視劇等文化產業“西進”20多年來,大陸已逐步放開對其人員及投資比例、大陸元素和申報費用等的審批限制,新措施則讓兩岸影視產業合作與市場開放達到空前的程度。對於昨日曾輝煌燦爛,而今卻因市場、資本和格局的結構性限制而走入死胡同的島內影視市場而言,共享大陸市場成為了復甦契機,也必將帶動台灣文化人才的“西進北上潮”。其三,促進兩岸教育領域接軌。《若干措施》還大幅放開國家文教基金專案、發展計劃、文化獎項等對台灣同胞的覆蓋,並鼓勵台灣教師和醫學專業學生、醫師來陸任教、執業。近年來,大陸不斷提升的科研教學條件、學術研究資源,以及穩定進取的社會環境吸引了不少台灣學者來陸發展。新措施將延續既有政策方向並使之具體化,例如推廣福建省招聘台灣教師的經驗,可望催生新一波群體規模的“西進”效應。不少台灣師生也認為,他們在陸學習、任教,無論花落何處,都將提升台灣青年的競爭力和台灣高教科研水準;也能在學術評判體系的開放對接中,增加兩岸文教以及學術價值觀的交流融合。

  三、對涉台公共政策與兩岸關係治理體系的啟示

  《若干措施》標誌著涉台公共政策體系的初步建立,以及對台工作路徑與思維的創新發展,也預示著統一進程中,兩岸關係治理體系的基本脈絡,醞釀著大陸對台工作的一次範式變遷。

  一是涉台公共政策的體系化昭示兩岸開啟“事實統一”進程。

  十九大明確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內容,這也對涉台領域的治理能力和政策水準的創新提升提出了要求。《若干措施》不但涵蓋多個政策領域,還包括了對台灣居民開放大批專業技術和技能人員的從業資格考試目錄,初步形成了一個政策工具箱。有學者指出,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戰略指針和頂層政治安排下,大陸多個公權力部門和央地各級別政府,在集中統一領導和積極分工協作下,在經濟社會文化層面進行可持續的對台公共政策框架的建構與實驗。由於這個政策集群涉及國家發展與國家統一的公共利益,具有促進兩岸融合發展和人民福祉的共同目標,由多個公權力部門協同制定、公開發佈,因而可被稱為“涉台公共政策體系”。這一體系既包括中央政法各部門之間的橫向協調,也包括自中央到地方政策配套的縱向結構。與歐盟成立和兩德統一經驗不同的是,這一體系事實上是因應兩岸長期分離以及島內外多種干擾變數交織,在台灣問題的複雜度和性質存在“質變”可能之際,將未來國家統一後的“融合式公共政策”提前到統一前實施的戰略舉措。從而開啟兩岸“事實統一”的進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