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吳敬璉:解讀中國崛起秘密

http://www.CRNTT.com   2011-10-18 08:31:36  


 
  三

  中國近年來經濟和社會事態的發展充分說明,靠政府強化行政管制和大量投入資源實現的增長,不但不能長期維持,而且早晚會造成嚴重的經濟社會後果。

  第一,與強勢政府控制整個社會的體制相適應的粗放增長方式不可持續。

  在這種增長方式下,雖然短時期內能夠依靠政府強制動員和大量投入社會資源,加上從國外引進技術來維持高速增長,但是,這種增長是不可持續的。

  一方面,由於所謂“劉易斯拐點”的出現,農村富餘勞動力無限供給的狀況已經發生改變;另一方面,近年來,這種增長方式造成的資源枯竭、環境破壞和由這種增長方式造成的消費在GDP中占比下降、勞動者收入水平提高緩慢,以及貧富分化加劇等問題愈演愈烈。

  1994年以後,中國運用日本等東亞國家的經驗,採取低估本幣匯率等出口導向政策,用淨出口需求支持經濟的高速增長。出口貿易刺激了沿海地區加工工業大量引進技術和雇用低工資農民工。然而,正像日本、韓國、中國台灣等最先採取出口導向政策的國家和地區的情況一樣,中國在經歷了十來年出口推動的繁榮後,於21世紀初期在微觀經濟領域出現技術進步緩慢、效率下降等弊病;在宏觀經濟領域,則出現了貨幣超發、資產泡沫生成和通貨膨脹壓力增大等種種病象。

  所有這些都向我們警示:如果不能盡快打破體制性的障礙,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將不可避免地導致經濟和社會災難。

  第二,各級政府日益強化的資源配置的權力和對經濟活動的幹預,使腐敗迅速蔓延和貧富差別日益擴大,官民矛盾激化,甚至可能醞釀著社會動蕩。

  在1988年-1998年這十年間,中國經濟學家曾經對轉型期間日益抬頭的腐敗現象進行深入的討論,要求通過市場化改革鏟除尋租活動的制度基礎,防止中國上演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繆爾達爾(GunnarMyrdal)所說的社會潰散的“亞洲戲劇”。上世紀90年代初期商品價格自由化,曾經也阻斷了通過商品價格雙軌制尋租的“官倒”的財路。然而,行政權力不肯退出市場,使尋租的基礎在許多領域繼續保持。

  由於體制的演進會有路徑依賴,一旦進入政府主導的路徑,從尋租活動中得利的特殊既得利益者,必然會力求推動“半統制、半市場”的經濟體制向國家資本主義乃至權貴資本主義或官僚資本主義,即毛澤東所說的“封建的、買辦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蛻變。如果沒有步伐堅定的經濟和政治改革阻斷這一路徑,使之回歸市場化、法治化和民主化的正途,就會鎖定在這一路徑中。而一旦路徑被鎖定,就會像諾斯(DouglasNorth)所說,除非經過大的社會震蕩,否則很難退出。

  目前,大眾普遍對政府對於防止事態惡化和災變發生的措施不力嘖有煩言,甚至將這種狀態形容為“下定決心抱著定時炸彈擊鼓傳花”。

  從當前事態發展情況來看,批評政府和要求政府有更多的作為是完全有理由的。

  但是,在這樣做的時候一定要弄清楚政府加強作為的方向是什麼:是為市場的有效運行建立一個好的制度環境和提供市場所無法提供的公共產品,以便提升市場,還是用政府的強制力量去“駕馭”市場、壓制市場和取代市場?不同的取向將決定政府領導在中國歷史進程中是起正面的還是負面的作用。

  也正因為這樣,這一場關於“中國模式”問題的討論,對決定中國的前途和未來具有重要意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