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蔡成平:中國有什麼底氣抵制日貨

http://www.CRNTT.com   2012-08-23 09:48:54  


西安抵制日貨砸車圖片
  中評社北京8月23日訊/中日民間矛盾因釣魚島主權紛爭而升級,中國國內的反日情緒也漸漸高漲了起來,沉寂了一段時間的“抵制日貨”運動再次風生水起。

  財經評論員蔡成平在8月19日“抵制日貨”最盛的那天,在微博上寫道,“抵制日貨者的‘愛國’之情或可理解,但忽視了中日經濟是‘相互依存’,而非單向依存。日本需依賴中國的市場和勞動力,中國也高度依賴日本的技術和資本,今後20年內,中國最關鍵的就是要實現產業升級轉型,對奉行‘產業立國’路線的日本的依賴程度只會越來越高。抵制日貨大多數情況下會異化為抵制同胞,下場只有一個:傷敵八百,自損一千”。

  這一發言,可謂毀譽參半。贊成者認為,“無腦上街抵制活動有幾次改變了歷史?”、“抵制日貨者應該回去檢查下墻上刷的是不是立邦漆,‘立邦’正是日本的音譯,建議刮掉,換成‘都樂士’什麼的”;反對者則認為,“日本是中國第四大貿易夥伴,中國是日本第一大貿易夥伴,別給小日本提氣了,日本只是個小島國”、“胡扯,有什麼日貨是中國不能自己生產的?”。

  以下為蔡成平全文

  對於這些評論,我以往都會不置可否。但到了晚上,有好幾位百萬粉絲級的“大號”微博名人轉了一條私信過來,私信內容是網上盛傳已久的“呼籲書”:“日本對中國的依賴程度現排最前,特別是對中國市場的依賴。若中國人1個月不買日貨,日本將有數千家企業面臨破產,若6個月不買日貨,日本將有一半人失業,若1年不買日貨,日本經濟將徹底瓦解!”

  有的大牛還很客氣,不忘在私信末尾加上一句“供您參考”,但“參考”完之後,剩下的只有兩個字:無語。原來,在“愛國”這件當前中國最不需要付任何成本和代價就能賺盡眼球和吆喝的事情面前,不管大V還是小號,很多人的態度真的都像極了戰前的日媒,“對內或許尚能爭爭民權,對外就徹底地只剩下一個聲音了”。

  其實,中國所謂的“抵制日貨”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早在1908年中國水師在澳門扣留涉嫌走私武器的日本船只而引發“二辰丸”案,隨即廣東地區出現近代第一次抵制日貨的浪潮。1915年日本提出“對華21條”、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都曾引發中國大規模的“抵制日貨”運動。到了1930年代,中日進入戰爭狀態,“抵制日貨”則更為興盛,茅盾著名的小說《林家鋪子》(原名《倒閉》)正是通過取景於江南一小鎮,來描寫這一時期的“抵制日貨”運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