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央行貨幣政策透明度和預期管理上台階

http://www.CRNTT.com   2016-02-23 08:37:28  


  中評社北京2月23日電/在極其錯綜複雜的內外經濟環境下,中國貨幣政策如何“鬆緊適度”,是今年最大的課題之一。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將常態化,提高公開市場操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是央行順應金融市場化改革的最新舉措,也是中國央行宏觀調控透明化的積極步驟。目前中國經濟運行風險的重點是防範地方政府債務和金融風險,這需要財政金融政策更緊密有序的協調配合。2016年經濟增長下行壓力仍會很大,但政府要做的是以調整經濟結構來維持經濟增長,一味推低利率,結果可能適得其反。

  上海證券報發表財經評論人周子章文章表示,經過春節期間的“預演”,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將常態化。央行18日公告,決定延續前期增加公開市場操作頻率的有關安排。即日起,根據貨幣政策調控需要,原則上每個工作日均開展公開市場操作。此舉被視為完善公開市場操作機制,提高公開市場操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央行順應深化金融市場化改革的最新舉措。而更重要的是,當今國際主要央行都把公開市場操作視為影響利率的主要工具,新方式將使中國央行在貨幣政策的執行上更接近國際同行。

  進入2016年以來,中國央行對流動性管理更強調預調微調,採取了一連串罕見措施:召開流動性管理座談會,在春節前公布春節期間流動性部署,向市場傳遞大力維穩的信號;臨時增加春節期間公開市場操作場次,把原來的每周二、周四的常規場次增加到了每個工作日都可以有;增加公開市場操作和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質押品範圍;同時還擴大SLO參與機構範圍。在春節前開展MLF、SLF定向工具當天,均通過央行微博及時發布操作詳情,內容具體到數量和利率等細節。

  文章認為,傳統貨幣政策工具逐步加碼,是當前經濟形勢與中國金融市場化改革的需要。一方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央行在市場流動性方面保持穩定,另一方面,金融市場化改革面臨著各種不確定的風險,尤其在全球央行政策分化的背景下,中國利率匯率政策面臨著最大的不確定性風險。非常規貨幣政策實施經年,對實體經濟並未帶來實質性可持續的改變,全球增長困境仍沒有打破,唯一有經濟復甦的美國需求也在回落,同時流動性泛濫,導致資產價格上升遠超過經濟基本面的改善,市場人心虛怯,對風吹草動反應劇烈。

  近期發布的2015年四季度央行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過去的一年,中國內外部環境複雜多變,結構調整過程中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對央行的流動性管理提出了挑戰。下一階段,央行將繼續實施穩健貨幣政策,做好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適應的總需求管理,強化價格型調節和傳導機制。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報告指出,過去一年,以利率市場化、匯率制度改革等為關鍵詞的貨幣金融市場呈現深刻變局,以新股發行制度改革、A股大起大落等為核心語的證券資本市場大幅動蕩。去產能、去杠杆等經濟任務的實現尚在半途,海外市場不穩定因素又在不斷增大,如此複雜形勢下,中國貨幣政策如何“鬆緊適度”,是今年最大的課題之一。

  受美聯儲加息及人民幣匯率預期變化等因素影響,去年外匯由流入變為流出,銀行體系流動性需求有所增加。同時,地方政府債大量發行、股市劇烈波動、新股首發及金融監管考核等因素,加大了銀行體系流動性變化的不確定性,央行的流動性管理難度大增。

  文章指出,全球央行政策指向與市場走向,從來沒有過像今天這樣南轅北轍,也從來沒有過全球範圍內如此同步背離。而全球經濟金融局勢愈複雜,國內流動性疏導與管理的難度就會進一步增大——偏鬆了,兩地利差拉大,資金可能出走;偏緊了,“三去一降一補”(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等經濟任務完成遇阻,金融風險可能爆發。

  從全球趨勢來看,全球央行增強透明度的改革正呈進一步加速之勢。目前除了美聯儲,包括英國央行和歐洲央行在內的全球各大央行都加入了這一行列。強化透明度管理已經成了世界各國央行的一個風向標,央行的職能也正隨著經濟和金融市場發展在發生顯著變化。相比較而言,中國的央行沒有指引政策發展趨勢的前瞻性指引,貨幣政策基調和趨勢的描述也常常模糊不清。這種貨幣政策的低透明度,削弱了市場對貨幣當局的信任,市場預期經常大起大落,風險溢價上揚,資產價格自然動蕩。就此而言,近兩年包括各種流動性管理工具的創新以及在公開市場操作常規化,是中國央行宏觀調控透明化的一個積極步驟。

  與加強市場透明度管理同等重要的是,金融市場化改革過程中,金融風險的把控,尤其是當前中國複雜的經濟運行環境,系統性風險的累積隨著經濟持續的轉型不斷提升。財政部副部長劉琨日前就表示,目前中國經濟運行風險的重點是防範地方政府債務和金融風險,治理需要財政金融政策更加緊密有序的協調配合。雖然2016年中國經濟增長下行的壓力仍會很大,但政府要做的是調整經濟結構來維持經濟增長。以中國面對的現實環境,若一味把利率推低,甚至實行零利率或長期負利率政策,結果可能適得其反。而供給側改革正在從結構性調整方面入手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

  文章稱,事實上,過度寬鬆的環境帶來的杠杆過高風險早已引起了央行警覺。國家統計局去年7月稱,包括中央債務在內的政府債務占GDP比重在60%的安全線以內,但近幾年均為償債高峰,政府加杠杆風險較大。而企業負債則比較嚴重。有數據顯示,中國非金融企業的債務規模(剔除地方政府融資工具債務)總計達77.9萬億,相當於GDP的122.3%,僅低於新加坡的201%,顯著高於大部分國家。另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測算,目前中國公司債占GDP比重已高達140%至150%,從絕對數量來說已超過了美國。受資本產出率不斷提高、通脹率降低等多種因素影響,預計到2021年,中國公司債務占GDP比重可能會升至200%。債務的攀升成為泡沫與資源扭曲配置的重要動因,也為未來的危機埋下了種子。歷史上的金融危機毫無例外都來自巨額債務對金融系統的衝擊。因此,無論從宏觀角度,還是微觀層面,債務問題都是守住當下系統性風險底線的關鍵所在。

  去杠杆是當下世界經濟回暖的必要環節,落實到中國經濟就是要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降低杠杆率。而去杠杆,一方面要限制負債總量;另一方要提高權益資本的比重,擴大自有資金的規模。為此,必須大力發展直接融資市場。經濟發展面臨的增速下行壓力,那就該在需求側採取擴張性貨幣政策,而在供給側為實體經濟企業減稅減負,包括去杠杆,以最大限度調動企業增加有效供給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