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周其仁:中國製造業跟過去的發展軌跡告別

http://www.CRNTT.com   2016-07-20 06:41:26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
  中評社北京7月20日電/要保證自己的產品能夠在市場當中站穩腳跟,需要有一套體制、一套企業制度、一套治理結構來為企業服務,而我們的市場環境相比於之前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

  市場環境變化下的企業之路

  北京日報發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文章分析,第一,成本結構的變化。之前我們很窮,窮是不好的,但是窮有一個優點,窮就代表著成本很低,人工成本低,土地成本也低。所以剛開始的時候,企業可以享受到低成本的優勢。現如今雖然經濟高度增長,但人工、土地、稅收、社保方方面面的成本增加,對企業的壓力是非常大的。在這個成本高速成長的時代當中,企業還能不能為社會提供有利的產品,這對於企業的管理與治理都是一項極大的考驗。

  第二,內容之變帶動框架之變。即使做同樣的產品,如果企業的框架不對,也會功虧一簣。在處理歷史形成因素的同時留下面向未來發展的空間。中國本土企業家有一個很重要的特征,就是極其善於跟方方面面合作,善於協調。要有一個長遠目標,有一個信念,步步推進,最後取得成功。改革當中的企業家不只要判斷市場,還要懂社會、懂人情、懂政治、懂政策。還要有極大的耐心,不能要求所有事情一步就做到位。

  中國是一個遼闊的國家,地方與地方之間競爭非常激烈,都在招商引資,提供各種優惠條件。這對於形成中國大批量製造能力,把中國能跟國際接軌的力量從沿海往內地推進是有積極作用的。但是同時也帶來一個副作用,每個地方只能協調自己當地的資源,無法從整個行業、整個市場角度來配置資源,從而很大程度上導致了產能過剩。

  例如一家企業在全國各地都建立了基地,那麼公司的戰線就會拉長,精銳部隊就會稀釋,繼續研發新技術從而向上突破的力量就變弱了。所以在形勢看上去很好的時候,能夠看到深層次的問題,主動放棄,把資金拿回來做研發,這個是非常正確的一個選擇。

  減量說起來容易,實際上就是跟過去的發展軌跡告別。因為形勢變了,你不告別,新的形勢就會把你淹沒。主動告別必然伴隨著痛苦和矛盾,但是事後證明這是很值得借鑒的經驗。

  中國製造業,在轉型升級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文章提出,中小企業也要創新。現在大企業有兩條路走,一是自己做研發,第二是關注收購小企業的研發。所以現在叫連續創業,成功一項之後可以賣掉,再繼續創業。中小企業到底走哪一條路,可以從這個過程中選擇。不認為中小企業馬上可以變成科研企業、科技企業,這也不符合實際。

  目前的情況下,要思考如何把我們的製造能力跟全球新研發的東西進行組合。外國一些很有意思的點子,可以跟我們中小企業結合。有一些中國的投資者很厲害,投錢給美國的一些早期研發當中,向上游投資,專利剛拿下來,再研發一段時間就可以批量生產這些產品。然後再引回到製造業配套能力非常強的珠江三角洲地區,形成新時代的國際集合的模板。

  不一定做高尖端的東西,把品質做好就可以。中國產品不是沒有市場,要把低價競爭策略變成提升品質策略。同仁堂有一條成功的經驗就是真材實料。我們不要低估中國的消費者,如果你的產品質量好的話,消費者還是願意出錢買的。

  怎麼想將來,怎麼幹現在的事

  文章稱,經濟學家曾預言,未來總是會有不確定性。那你怎麼能判斷一定是越來越不好呢?就像這三十年來珠三角地區的發展是一天比一天好,當然也可能有些人就喜歡看負面信息。一般積極、正面的東西難以廣泛傳播,不太好的事情反而被人們傳來傳去,可能大家都有看負面消息的偏好,當然我不否認我們存在很多問題。我們現在有一個傾向,就是大家喜歡把一個問題講到它不可能解決,最後就真的不能解決。我覺得中國企業家的世界觀不應該這樣。

  最近去美國,看到美國人並沒有總是把金融危機或者把賺錢項目掛在嘴邊,而是心無旁騖地講他在做的事情,這個東西決定未來。將來中國的走勢會如何發展?取決於中國人怎麼想將來,怎麼幹現在的事。經濟學家並不能預測未來。

  未來取決於現在的行動,不同的行動會導致不同的未來。經濟不是天體活動,可以預測軌道的走向;經濟是人的活動,人的思想決定了經濟的未來。所以,如果我們對未來完全喪失信心,那麼我們的經濟很難殺出重圍,總要有一個希望。

  我們的製造業不是不行

  文章稱,最近還了解了一個項目,關於盲人的。人之所以能看到東西,歸根結底是大腦接收到了信號的刺激,所以很多盲人不是大腦無法接受訊息,而是眼睛受損以後訊息不能傳入,通過其他渠道將訊息傳入,還是可以成像的。有了這個思想之後,他們就埋頭研究了十來年,現在產品已經做出來了,專利也已經申請完畢了。在人的舌頭下面放一個小的接收器,連接外部的攝像頭,就可以在腦內成影,可以模模糊糊看見外面。現在有些盲人學校已經在使用這個產品,很多盲人第一次看到了節目和演出。現在這家公司準備量產這款產品,產地就選在珠三角。珠江三角洲有數量最多最優秀的技術工人,有可以在工藝和部件這個層次上進行創新的人。

  所以,我們的製造業不是不行,不要那麼悲觀。其實企業界的朋友不需要“過於明確的樂觀”,哪怕是“明確的樂觀”,就可以推動實現一些事情。這樣一起推動著社會的進步,未來的圖景就會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