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G20峰會,中國是結構性改革的範本 | |
http://www.CRNTT.com 2016-08-31 07:36:12 |
中國網發表察哈爾學會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張敬偉文章表示,杭州G20峰會,就給全球主要經濟體坐下來喘息的機會,並可在杭州這個美麗的江南城市一起找到應對困境的方案。 全球經濟面臨著後危機時代的挑戰,上周期的副作用短時間內難以消弭。從華爾街金融危機起,G7峰會已經失去全球經濟協調者的角色。讓新興市場也參與全球經濟決策,為破解全球經濟的難題群策群力,是G20存在的意義。危機從美國開始,在歐洲激化,繼而彌漫全球。危機中,中國是全球經濟主引擎,對全球經濟的貢獻高達25%。 美國經濟的復甦,一度讓美歐等西方國家"好了傷疤忘了疼"。他們簡單認為,只要拿來美國式的貨幣寬鬆政策,日本和歐洲也能在短期內走出危機。他們嘲弄金磚國家失去了成色。 結果是,美國停止了量化寬鬆,也嘗試著進行了一次加息。結果是,不僅導致新興市場資本外流和經濟低迷。美國經濟復甦也萎靡不振。美聯儲第一次加息之後,年內加息預期一再成空,美國復甦願景已經嚴重弱化。 拷貝美國量化寬鬆政策的日本和歐洲也不妙。"安倍經濟學"正走入窮途末路,但只能採取新一輪的撒錢來刺激經濟增長,近期28萬億日元的新刺激經濟舉措,成效也值得懷疑。 歐洲央行的負利率政策,有效果但不明顯。而且遭遇英國脫歐,以及多發的恐怖襲擊,歐洲貨幣政策帶來的正面影響,正被這些突發因素稀釋淡化。 全球經濟不振,大宗商品的價格持續低迷,新興市場受困於此,復甦之路更為坎坷。 文章認為,全球經濟一團糟糕,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市場,應該抱團取暖,而不是互相拆台。 歷次G20峰會,都在宣示經濟合作。但是全球市場惡性競爭的貨幣戰,無處不在的貿易壁壘,全球市場陷入各行其是的紊亂狀態。這說明,在現實主義的國際關係下,尤其是發達經濟體對於老秩序的執念,決定了發達經濟體明知全球合作是大局是方向,但是基於對新秩序的焦慮,還是採取利己主義的策略,實行任性和不計後果的保守政策。 在此情勢下,G20峰會的主題原則,雖然為各國領導人所體認,在各國的政策實踐中,依然擺脫不了各行其是的利己主義特色。G20峰會已然舉行了10次,貿易保護主義這個困擾全球市場的大難題還是沒有解決。 文章指出,杭州G20峰會,著力於解決全球經濟復甦的大難題,提出了"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的主題。 事實證明,純粹的"撒錢",漫無邊際的貨幣寬鬆政策,無益於解決全球經濟的難題。美國是量化寬鬆政策運用最嫻熟,也最先看到復甦希望的國家。但是美聯儲加息預期的屢次成空,說明濫用美元信用的副作用很大。日本"安倍經濟學"是"直升機撒錢"無效的另一負面例證。 貨幣政策不是萬能的,結構性改革才是破解經濟困局的關鍵。這為IMF所認可,中國則是結構性改革的實踐者。從高經濟增長到承認中國經濟處於新常態,而且是L型的新常態,不憚於國際社會對中低速增長的唱衰,堅持進行"三降一去一補"的供給測改革。這就是創新——不怕暫時經濟增長低迷的創新。 中國的創新是通過供給測改革,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同時為新興產業打下堅實的基礎。發達國家的創新,則是承認全球市場進入新經濟時代,認可全球經濟新秩序。因而,發達經濟體,主要是思維模式創新。 創新才有活力。中國的活力是激活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傳統的經濟引擎開始讓位於互聯網➕時代的共享經濟新模式。全球市場的活力,則在於新技術、新能源、新秩序的全方位合作。 中國用"一帶一路"戰略,聯動起亞歐大陸,通過產能和資本的輸出,實現超越政治意識形態和文明、宗教的互利多贏。地球村時代,全球資本和產能,都應該動起來,為後危機時代的全球市場提供動力。 包容,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還是以中國為例,改革開放30多年來,對於全球資本,中國從來都持開放態度。後危機時代,從美國到歐洲,從印度到澳洲,無論是老牌的發達經濟體還是新興市場,都習慣以國家安全的名義阻撓中國資本的進入。 全球化,不是空洞的概念,包容也不是外交辭令。世界需要資本的流動和產業的互補,但前提是對他國資本和產能項目的包容。 文章最後說,杭州G20峰會,也許解決不了全球市場的諸多現實難題,但是能給全球經濟提供藥方,更重要的是中國的改革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