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中評智庫:台灣疫情非傳統安全與兩岸抗疫

http://www.CRNTT.com   2022-11-06 00:03:20  


 
  一方面,在兩岸共同應對疫情防控方面,可建立兩岸公共衛生合作的多元化、多層級、常態化治理機制,穩固制度化合作的形式和效果。由於兩岸目前的政治形勢和民進黨當局單方面拒絕交流的態度,短期內在官方層面實現兩岸疫情共同防控的安全機制建構暫無可能,但兩岸民間可以成為疫情防控合作機制建構的先行者和踐行者。民眾對於疫情的威脅感受更為真切,對於當時當地所需要的醫療資源、生活物資、心理輔導等更加清楚。因此,直接通過民間的互動和交流,建立起一定的互助、互通平台和渠道,能夠有效、快速地幫助受疫情困擾的民眾,滿足他們的即時需求。就在此輪疫情肆虐台灣之際,島內快篩試劑告急,一些台企就嘗試與大陸相關生產企業進行商洽和對接,通過商業渠道購買方式來滿足島內一部分快篩試劑的缺口。儘管民進黨當局對台企從大陸“進口”的快篩試劑要求申請“專案進口”,會較為嚴格地審查來自大陸的快篩試劑,相當於多設置了一道程序,〔50〕但至少沒有公開稱要禁止快篩試劑進口。〔51〕這向兩岸民間釋放了一定的疫情防控合作空間。未來可以此入手,通過社會化、商業化渠道建立起常態化的交易機制,建立兩岸在疫情防控和防疫物資交易方面的民間平台,一定程度上緩解台灣民眾的燃眉之急。伴隨著民間互動往來越來越頻繁化、常態化,一些長期的交流互動形態會形成固定的形式,這種固定的形式在經過兩岸共同認可和確認後,便形成了常態化的民間機制。而如果要讓這種機制發展得更加正式和規範,必然需要官方的確認和授權。通過民間互動的擴大化、常態化,以及疫情發展形勢的推進,兩岸的官方互動也是大勢所趨。當前兩岸在官方層面的互動基本處於停滯階段,其根本原因仍舊是缺乏基本的政治互信,加上民進黨當局對大陸屢屢惡意相向,致使本就崎嶇的兩岸關係更加脆弱。因此兩岸首先需要改善的就是增強互信、加強交流,從“安全困境”轉為“安全信任”,建立安全互信的機制,〔52〕採取多步驟、漸進式的互動和建立信任與安全措施(Confidence and Security Building Measures, CSBMs)〔53〕來降低兩岸潛在的安全風險,進而再推動和擴大其他行動機制的互動和建構。伴隨著新冠疫情的發展態勢和兩岸民間的迫切需求,建立兩岸共同的防疫安全機制不僅是外部環境的要求,也是內部發展的必然趨勢。

  另一方面,兩岸也可通過共同參與國際衛生組織和相關防疫的國際會議,加強經驗交流,為建構兩岸間的防疫安全共同體提供經驗借鑒。巴裡·布贊和奧利·維夫提出的區域安全復合體(Regional security complex theory, RSCT)理念,以安全為區域的邊界,而非以地理範圍為劃定依據。〔54〕這種以功能的劃分為依據來建構安全共同體的途徑,避開了兩岸在敏感議題領域的爭議,為建構起兩岸間的防疫安全共同體提供了支撐。從目前來看,新冠疫情短期內不會消亡,而且如果不採取有效手段,其擴散的範圍和力度都將會進一步增大。在台灣當局承認“九二共識”、一中原則的前提下,大陸可支持台灣以“中國台灣”或適當的名義參與WHO等國際衛生組織。通過吸收和借鑒國際經驗來提升兩岸共同抗疫的成效,也將兩岸抗疫的經驗向國際社會傳播和交流。未來,兩岸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框架下建構起兩岸抗疫共同體,真正實現共同抗疫和兩岸命運與共。

  五、結語

  在島內目前的疫情形勢下,如何有效保護台灣民眾的生命安全,控制疫情持續蔓延態勢,是當前台灣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從另一個視角來看,疫情在台灣社會的肆虐實際上也為兩岸實現共同抗疫、打開交流渠道、恢復常態互動提供了一個契機。未來兩岸可在對疫情以及防疫措施形成共同認知的基礎上,以保障兩岸民眾的生命安全為基本目標,不斷提升兩岸合作抗疫的互動性和互適性,在此基礎上建立起有效、多元、常態化的兩岸共同防疫機制。如此,不僅能夠有效抗擊新一輪的疫情發展,也為兩岸安全互動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在疫情安全問題困擾國際社會的形勢下,繼續加強兩岸非傳統安全合作,必然有著新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