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經訪談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俞新天:兩岸應共擔復興中華文化使命

http://www.CRNTT.com   2012-01-04 07:50:19  


 
  從現代化理論來看,“復興”具有獨特的含義。克萊德.伍茲指出,文化接觸及其變遷,尤其當外文化來自占主導地位的群體時,常對接受方文化的成員帶來破壞和壓力。一些群體為了應對壓力,發動了反應運動,試圖恢復他們的生活方式的意義和內容。人類學家將其稱之為“復興運動”,即社會成員為了創設更令人滿意和有意義文化而做出的審慎的、有組織和自覺的努力。這類運動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但也可細分如下:“本土主義運動”,強調清除外來的思想、物品和外國人。“復活運動”,要重新建立業已失去或正在淡薄的思想和習俗。“復興運動”,希望接受外來的東西,但不是簡單的輸入。還有“宗教復興運動”,通過宗教運動而使世界轉變到理想化的境界。(注4)今天,任何一種文化復興都不能回避與西方文化的關係,都是對西方文化的破壞、壓力和比較所作出的反應。所幸大陸和台灣數十年來認清世界發展潮流,在現代化進程中都取得了長足進步。在面向世界的開放中,沒有採取“文化原教旨主義”,而是學習借鑒西方的思想、制度和價值觀,促進了本土文化的改造;同時,也沒有採取“全盤西化”的做法,而是從本地的實際情況出發,傳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的精華,提升了中華文化。這就為中華文化的復興奠定了健康良好的基礎。正如台灣中華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所指出的,今天中華文化走向世界需要一個“文藝復興”。不是復古,也不是回到從前,而是以傳統文化中的精髓與21世紀的思潮接軌,為全世界提出新的普世價值。(注5)21世紀的思潮中包括西方先進的思想、制度和價值觀,也包括非西方國家所提出的先進的思想、制度和價值觀。新加坡的《共同價值白皮書》很值得兩岸學習借鑒,韓國的文化精神和政策,也富有啟發。

  台灣可以發揮中華文化復興的尖兵角色。在傳承中華文化和吸取外來文化兩個方面,台灣都具有一定的優勢。台灣一直是面向海洋的島嶼,得外來風氣之先,移民文化中先天具有較大的包容性,因而形成了文化的多樣性和創新性。多樣文化的良性互動及融合的過程與經驗,是台灣文化中的寶貴的成分。台灣的現代化走在大陸之前,在文化建設方面創造了不少特點,值得與大陸分享。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