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俄羅斯整合“後蘇聯地區”之困

http://www.CRNTT.com   2014-08-12 10:46:08  


從俄羅斯角度看,歐盟的東擴戰略只是為了給自己打造一個“舒適地帶”,俄羅斯整合獨聯體的歐亞戰略,則直接關系到國家戰略安全以及與之相關的國家身份塑造。
  中評社北京8月12日訊/馬航MH17客機被擊落之前,外界猜測吞並了克里米亞的俄羅斯在烏克蘭危機中還將走多遠,是否會把烏克蘭東部也“收入囊中”。這起悲劇發生之後,猜測變成了面臨巨大國際壓力的普京可能會退多遠,會不會與烏克蘭東部反政府勢力切割。事實上,如果不弄清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在後蘇聯地區的戰略目標和行事邏輯,猜測普京“走多遠”或“退多遠”都具有很大的風險性。

  無論最終調查結論如何,烏克蘭危機都與馬航客機悲劇脫不了幹系。而這場危機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撕下了俄羅斯與西方所謂地緣經濟競爭的“偽裝”,讓這場圍繞“後蘇聯地區”獨聯體國家的政治對抗裸呈出來。

  “俄羅斯套娃”

  蘇聯解體之初,俄羅斯對獨聯體國家堪稱“忽視”,因為當時俄政策制定者熱衷的是如何把俄羅斯變成“西方國家”。1991年12月獨聯體成立之初,包括俄羅斯學者在內的很多國際學者,都認為這個組織將會是一種“過渡”形式,主要功能是確保“和平分手”的順利完成。美國學者保羅·戈布爾當時甚至稱獨聯體為蘇聯的“最後一塊遮羞布”。

  從1990年代中期起,融入西方的希望破滅後,俄羅斯開始實施所謂的“獨聯體工程”—試圖把獨聯體國家納入俄羅斯的勢力範圍。1995年,葉利欽簽署法令,表明要在獨聯體國家間建設一體化的政治經濟共同體,並尋求鞏固俄羅斯在該體系中的領導地位。

  俄羅斯實質性地強化針對獨聯體國家的外交始於普京時代。1999年任俄總理時期,普京就把對獨聯體外交升級為俄羅斯的外交優先。以某組織成員與俄羅斯關係親疏和俄對該組織的控制力為衡量標準,後蘇聯地區的地緣政治結構酷似“俄羅斯套娃”:俄羅斯與白俄羅斯組成“俄白聯盟”;俄、白與哈薩克斯坦組成“歐亞經濟聯盟”;俄、白、哈與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組成“歐亞經濟共同體”;俄、白、哈、吉、塔、烏加上亞美尼亞組成“集安組織”;“集安組織”成員加上阿塞拜疆、烏克蘭、格魯吉亞、摩爾多瓦和土庫曼斯坦就是獨聯體。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