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走出去”戰略扭曲了誰

http://www.CRNTT.com   2014-08-31 10:43:22  


 
  研究還發現,國有企業更傾向於依靠政府,而非市場來降低風險,但並沒有證據表明國有企業的風險管理投入小於民營企業。風險管理並不僅僅受到激勵的影響,同時還受制於資源約束。國有企業擁有更多的資產和人力資源來管理風險。對國有企業的審計和監督協議也激勵他們要更好地管理風險。研究同時發現,國有企業對不同類型的風險有差異化的響應。在動蕩環境下,國有企業對工人安全風險的關注要遠遠超過對財產損失的關注。

  儘管戰略計劃對保障經濟安全和國家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政策制定者必須限制對企業“走出去”過程中的規劃和偏好性支持,企業獲得的支持必須得到嚴格的監督和評估。

  細分“走出去”激勵機制

  基於此,我們認為,一方面,應該清晰劃分國有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承擔的戰略任務,或是對外援助業務。在戰略性領域,鼓勵國家在投資過程中提供風險評估服務,設計相應的保險機制,避免國有企業在戰略領域與非戰略領域之間形成交叉補貼。同時,在非戰略領域,政策制定者應該限制他們作為公共產品提供者的作用,為所有市場參與者提供公平競爭的機會,使得企業將對外直接投資風險內化到企業日常管理決策。

  降低國家支持的作用和非戰略部門的規制將會減少東道國的懷疑和不信任,特別是在西方國家對中國跨國企業的不信任。

  此外,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在所有權性質、投資政策等方面的差異使得兩者在走出去過程中呈現出不同的發展模式。在考慮對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差異化政策的同時,不可忽略兩者在資源約束方面的先天性差異,這種差異對政府設定政策激勵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對於國有企業,需要清晰定位其在對外援助中發揮的作用,根據國家援助重點的轉移,調整相應的風險管理策略,同時,進一步簡政放權,減少對國有企業非戰略性項目投資審批流程,降低國有企業對政府的依賴性;對於民營企業,需要進一步加強政策引導,提升其自身對風險的應對能力;對於兩者的共性,政府可以通過更好的提供有關風險的信息服務來引導企業的風險管理行為。

  來源:財新網  作者:史為夷 沈華 陳玲(清華大學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中心)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