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穩增長調結構亟需擺脫既有路徑約束

http://www.CRNTT.com   2015-03-18 10:05:33  


  中評社北京3月18日訊/李克強總理在3月15日的人大記者會上說,中國經濟面臨著下行的壓力,有多重風險,尤其存在個案性的金融風險,關鍵在於新常態下要在穩增長和調結構中間找到平衡點。如果速度放緩影響了就業收入等,逼近合理區間下限,我們會在穩定政策與穩定市場對中國長期預期的同時,加大定向調控力度,以穩定市場信心。

  上海證券報發表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金融貿易學院院長章玉貴文章稱,國家統計局上周三公布的數據或許解釋了李總理這番話背後的深義:今年頭兩個月,中國經濟遭遇6年來的最嚴重下滑,以工業產出、固定資產投資和商品零售等為代表的經濟指標均較去年同期顯著放緩。其中今年1、2月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創下自2000年12月以來的最低增速,而工業產出同比增長僅為6.8%。唯一欣慰的是2月的出口增速強勁,如果3月經濟數據沒有顯著改善,則今年一季度經濟增速有可能跌破7%。

  毋庸置疑,中國經濟增速大幅放緩的部分原因,在於一向極為倚重的房地產業陷入了嚴重衰退。這個過去十年間支撐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支柱產業繼去年12月大幅下挫之後,今年前兩個月的銷售面積同比下降幅度竟達16.3%,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連續12個月下降。在決策層不大可能救市的情勢下,指望依靠房地產業的自主復甦來拉動整體經濟走強,顯然不大現實。

  另一方面,所謂3萬億元“中國版QE”僅是市場人士臆想而已,並非真實世界的政策實際。作為最後貸款人的央行 ,在現有的制度約束框架下,是不可能像美聯儲那樣直接為地方政府和企業的債務托底的。儘管財政部官員一再表示地方債風險完全可控,且地方債對應的大量資產非常優秀,但從實際調查得到的信息顯示,局部地區的債務風險確實已經到了一觸即發的程度,借新債還舊債早已成為地方財政部門負責人的頭等工作任務之一。這也就是李總理所說的個案性金融風險。

  其實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已坦率承認了中國經濟不僅增長模式存在缺陷,更由於經濟轉型的遲滯而使得下一步經濟增長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無論是政府工作報告中所說的“群眾對醫療、養老、住房、交通、教育、收入分配、食品安全、社會治安等還有不少不滿意的地方”,還是“資源環境約束加大,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數量擴張的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為繼”等等,均代表最高決策層對既有發展模式的憂心以及下一步改革迫切性的宣示。

  文章表示,即便是再強大的政府,即便是最有效的宏觀經濟政策,最多只是經濟增長的推手,而非內生性動力。如果說,從1978年到1997年這二十年中,當市場主體發育不健全或者投資主體尚未完成制度性轉換時,政府作為最主要的投資主體扮演著經濟增長的主要領導者和推動者是合乎中國經濟發展內在邏輯和國情的,但在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基本框架之後,在民間投資主體不僅有實力而且更有意願承擔起經濟和社會職能時,政府在本應競爭性的市場領域適時退出不僅有必要而且日漸迫切。然而,過去十幾年來,儘管轉變政府職能的改革呼聲不斷提高,儘管地方政府也逐漸認識到片面追求經濟增長指標實際是扭曲政府應有服務職能、漠視經濟增長福利效應的短視行為,可因為各種現實壓力和阻力,依然擺脫不了這種施政偏好的慣性。另一方面,當國家已經積累了相當的財力,初步具備建立健全社保體系的基本物質條件之後,有序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解決收入分配領域的突出矛盾,改變可供民眾分配的最終財富較少以及民眾消費的產品高度市場化的格局,不僅是適應經濟轉型的當然之舉,也是破除制約經濟增長可持續性瓶頸的配套制度改革。顯然,各地在這方面的表現尚難盡如民意。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