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俄智庫:中國經濟奇跡震驚市場原教旨主義者

http://www.CRNTT.com   2016-02-25 14:01:34  


  中評社北京2月25日電/俄羅斯科學院院士,俄羅斯總統顧問,經濟學博士謝·尤·格拉濟耶夫表示,中國經濟奇跡震驚了市場原教旨主義者,因為這與世界整體環境是不相符的。中國領導人沒有採取俄式“休克療法”,即將國家經濟宏觀調控體制直接調整為市場化機制,而是走了一條截然相反的路。中國致力於通過漸進式改革,為私營企業主創造條件,妥善處理國家宏觀調控與市場化機制的對接。在蘇聯的改革者以“輕裝前進”的冒險精神摧毀整個國民經濟體系的時候,中國的改革者正在“摸著石頭過河”,循序漸進地架起溝通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橋梁。中國發展市場經濟的指導方針與後蘇聯式的實用主義是截然不同的,是一種創新的改革思路。中國政府所作出的理論突破和政治決定並非建立在脫離社會經濟發展實際的教條之上,而是以實際工作經驗為基礎的。像正在做新汽車結構設計的工程師一樣,中國的領導人通過解決具體問題、做試驗、選擇最佳方案,逐步優化調整好新的生產。市場原教旨主義的辯護者不去關注中國改革的關鍵因素,相反,他們以中國經驗為武器,給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杜撰出一系列“客觀解釋”,要麼得益於外國投資,要麼模仿西方技術,要麼是大量廉價勞動力從農村湧向城市工業,等等。所有這些“客觀解釋”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但僅僅是一定程度上,因為他們忽略了最主要因素,那就是中國領導層創造性地對待完善生產關係的新體制,隨著中國經濟成為世界第一,這種新體制將更加完善、更有吸引力。

  “新常態”
 
  如果將十八屆四中全會看成是建設工地的話,那麼習近平提出的“新常態”理論則是為發展中國經濟、改造現有宏偉但不夠牢固的大廈,全力打造一塊更新、更深、更穩的基礎。“新常態”是習近平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時首次提出的。從習近平講話、中國媒體評論解讀、國外專家觀點中可以看出,“新常態”的理論創新之處正在於此。
 
  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致使經濟發展比例失調來換取中國高速發展的時代正在過去。打造高質量的經濟結構、維持行業間地區間平衡、提高資本利用率、節能減排的時代已經到來。
 
  完全依賴外部市場、不惜一切代價吸引外資的時代正在過去。滿足內需、大力改善城鄉居民生活條件、縮小城鄉差距的時代已經到來。
 
  為世界生產鏈條中輸出大量廉價勞動力、並將大把的金錢投到美國控制下的金融體系的時代正在結束。依托本國科技成果,生產高端競爭力產品、創建獨立的金融體系、確保中國全球貿易利益的時代已經到來。
 
  事實上,中國人並未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4年底宣布中國GDP(以購買力平價計算)超過美國而欣喜若狂,中國也沒有因2014年GDP增速降至7.4%而感到士氣低落。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專家餘斌也並非是火上澆油,他認為,中國未來10年的平均經濟增速將保持在6%~7%的區間範圍內。
 
  他認為,後發經濟體的追趕周期分為起飛、高速增長、中高速增長、中低速增長、增速回歸五個階段。當前,中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過渡到中高速增長階段,中國經濟發展迎來“新常態”,經濟平穩增長,經濟結構持續優化,提質增效步伐加快,公共預算收入與GDP同步增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