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金融危機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帶來契機

http://www.CRNTT.com   2008-11-28 14:29:54  


  中評社北京11月28日訊/《解放日報》發表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小年的文章,作者認爲金融危機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帶來契機。文章内容如下:

  2008年,全球經濟遭遇金融危機“寒流”,但同時也給中國企業走出去帶來了一定的契機。 

  全球金融危機造成國際購買力下降,人民幣升值一方面影響外資到中國采購原材料,一方面又影響中國制成品出口。此時,對於中小企業來說,開展海外投資,實現當地生產、當地銷售是很好的時機。一方面可以避免人民幣兌美元升值的出口劣勢;另一方面,對有競爭力的產品直接到國外銷售可以降低出口成本,繞開貿易壁壘。因此,當前的金融危機給中國中小企業“走出去”帶來了難得的戰略機遇。在歐洲如德國,一大批中小型制造企業遇到了“瓶頸”,亟須中國這樣具有制造優勢的合作夥伴。 

  那麼,哪些企業適合走出去?并不是所有企業都適合走出去,首先,具備一定實力、產品在國際市場有競爭力、資金雄厚、有國際貿易經驗的企業才比較適合到海外投資設廠,創自己的牌子,擴大自己產品的海外市場份額;其次,要注意選擇我國占優勢的產品,差異孕育著商機,利用我們的優勢去占領市場份額,是企業投資戰無不勝的秘訣。北京奧運已經把中國傳統文化進一步發揚光大,借此東風,把中國傳統的古典園林、中國的民間藝術、中國餐飲、中國文化打入發達國家市場,并相應地把設備、料件和產品帶出去恰是時機;第三,不要只側重於制造業的投資,而應當結合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在當前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將有更多跨國公司將其非核心業務外包,以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力,這給我國承接外包業務帶來更多發展機會。 

  因此,我國企業應當在穩定現有市場的同時,積極到境外設點,主動尋找以服務外包為重點的國際產業轉移新機遇。英國倫敦現在就有很多機會。首先,金融危機迫使銀行和富人們紛紛從倫敦撤出資金,導致房地產及零售等諸多行業都陷入了融資困境,更造成倫敦奧運項目資金的短缺。現在匯率的天平正好向海外投資者傾斜,房地產價格也在下降,英國金融人才的失業更是給海外投資者招兵買馬創造了良機。英國經濟暨商業研究中心(Centre for Economics and Business Research)2008年11月公布的一份報告預計,今明兩年,金融城總計35.3萬金融專業人員(2007年估計數字)中約有6.2萬人可能會失業;其次,據英國地產公司Savills PLC的數據,今年1-9月份倫敦房價下降了12.1%。根據麥肯錫經濟研究部門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最近公布的數據,2006年英國的資本往來流量達到了2.4萬億美元,僅比美國少了4000億美元,要知道美國經濟規模可是英國的五倍。此時,上海的金融機構設點去倫敦挖掘金融人才成本更低,借助倫敦金融城依賴國際性市場的優勢在倫敦迅速發展中國國際金融業服務網絡更是難得的機會。要知道,離開了倫敦的環境,倫敦上空的鷹未必能在黃浦江上自由翱翔,中國金融業國際化擴展本土化經營不可忽視。另外,近期倫敦出台的經濟刺激計劃針對新房屋建造、輕軌等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環保節能減排等,對於我國正在調整中的房地產和建築業來說,何嘗又不是機會呢? 

  其次,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方式有哪些?海外投資關鍵要研究市場需求,占領市場份額。海爾之所以海外投資能成功,關鍵不是出口創匯,而是出口創牌。首先,海爾的產品已經在技術上有領先地位,與別人的產品有差異,和類似產品相比有性價比占優勢的競爭力。海爾的做法是先做好市場,在當地的市場銷售達到盈虧平衡點以後,再設工廠。在美國海爾冰箱銷售到40萬台,才設自己的工廠。在意大利也是如此,冰箱銷售量達到29萬台的盈虧點,才在意大利收購了一個工廠。而且海爾采用了當地設計、當地生產、當地銷售、當地融資、當地上市、當地員工的本土化經營。 

  當然,海外投資風險巨大,應注意防範。首先,要做好周密的可行性研究,深入了解擬投資國的投資環境和人文環境并做好盈利預測,切不可草率投資。務必吸取2005年中海油收購尤尼受阻,中國平安在收購富通集團後,受累於後者股價下滑、形成巨額賬面浮虧的教訓;其次,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企業無論是投資并購談判還是在東道國進行經營管理,不能再按國內的思維模式和經營理念,一方面必須借助高水准、國際化的人才來進行項目談判和管理,另一方面要選擇與中國具有穩定政治、經濟關系的國家作為投資首選地,規避風險。例如,中國已經與11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投資保護協定,這些協定可以保護中國的海外投資,使它們獲得相對公正的待遇。此外,中國目前已批准建設了不少境外經貿合作區,它們也有利於中小企業拓展對外聯系渠道,了解外國的經貿投資環境和貿易投資機會,減少無序投資的資金資源浪費;第三,要想在東道國穩定發展,一定要走“本土化”經營的路子,隨著現代商業文明的發展,經濟全球化進一步擴展,國際通行的商業法律、規則、慣例已經被各國跨國企業廣泛接受。中國企業只有真正學習、尊重乃至融入東道國的生活文化,才能實現本土化,盡可能多地使用當地的人才和技術,才能獲得長遠穩定的發展。 

  (來源: 解放日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