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中國官僚化教育評審制度应改革

http://www.CRNTT.com   2009-03-03 09:45:48  


鄭永年:如果不能對中國教育科研官僚主導的評審制度進行深刻的改革,中國永遠會處於貧於創新和貧於思想的狀態。
  中評社北京3月3日訊/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登載鄭永年文章“中國官僚化教育評審制度的惡果”,文章說,專業人士應當扮演一個比政府官僚更為重要的角色,或者說政府官僚應當配合專業人士而發生作用。德國政府曾經這樣做,日本政府也曾經這樣做,這兩個國家無論在教育和科研方面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如果不能對中國教育科研官僚主導的評審制度進行深刻的改革,中國永遠會處於貧於創新和貧於思想的狀態。全文如下: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傑教授曾經很形象地把“科學引文索引”(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稱之為“愚蠢的中國式觀念”(stupid Chinese idea)。SCI的原意是要幫助科研人員有效獲取文獻信息,但引入到中國之後逐漸演變和異化,到今天已經成為學校排名、科研項目評審、科研申報、科研人員評介獎勵等幾乎是覆蓋所有科研領域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評價標準。

  實際上,情況要比李教授所言嚴重得多。考慮到類似的評審制度已經滲透到包括人文社會科學在內的所有教育活動領域,如果各種異化了的官僚化評審制度得不到糾正,長期以往,就會使得中國人變得愚蠢,永遠培養不出一流的人才,國家也永遠成不了一流的強國。

  歷史地看,引入西方的一些科學評審實踐方法有其必然性。在中國,儘管有數千年的輝煌的科學技術發展歷史,但並沒有發展出像近代西方那樣系統的科學研究體系。在社會科學方面尤其如此。

  中國只有史學傳統,而缺少社會科學傳統。從90年以前“五四運動”提出的“民主”與“科學”的口號來看,中國人早就意識到科學技術是國家強大的一個最主要根源。要強大,學習西方和引入西方科學體系不可避免。

  近20多年來,中國大量引入西方科學研究(包括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評審體系,更有其深刻的政治背景。可以說,它主要是對改革開放前意識形態作為評審標準的反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