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香港走入死胡同?

http://www.CRNTT.com   2013-05-26 09:00:39  


自由行開放後,內地游客來港消費的人逐年增多。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中評社北京5月26日訊/知名時事評論人楊恒均日前撰文《香港走入死胡同—— 淺談港人的焦慮》,內容如下:

  1995年,《財富》一篇斷言“香港已死”的文章引起中港兩地的恐慌。當時我正在香港工作,作為內地外派香港中資公司的工作人員,沒有什麼比這篇文章更讓人不安的。不過,回歸後的香港,雖經歷了金融風暴、非典、財政赤字、特首信任等種種危機,但2007年回歸十周年時,連《財富》雜誌都不得不承認:“我們錯了”。《時代》雜誌說:“現在的香港,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具活力。”

  那位寫“香港已死”的作者已經死了,香港還活著。但港人應該感謝他,他那篇聳人聽聞的文章無異於給北京敲響了警鐘。 香港雖不大,但對內地的意義卻不小,尤其關聯到台灣,香港就更不能死。好在這是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中國模式”的優勢之一,只要北京執政者有這個意志與意願,總能維持住香港不死,或者不死不活,哪怕用輸液的方式維繫它的“活力”。

  但過去的五六年,我自己感覺,香港雖然沒有死,卻在諸多領域一步一步地走進了死胡同,陷入難解的死結之中。這也是多位香港朋友給我的印象。政治上,兩種極端勢力坐大,從暗中博弈到公開較量:破壞“兩制”而要用一國提前改變香港體制的一方掌握越來越多資源,不顧“一國”而要同北京劃清界限、另搞一套的也越來越囂張。2017年“雙普選”將近,香港人在興奮中期待一人一張的選票,卻又忐忑不安,擔心那選票終將同內地同胞手中的選票一樣,只能投給北京早就挑選好的幾位候選人。“港獨”、“占領中環”同“愛黨愛國”在“東方之珠”進行混聲大合唱,聽得港人膽戰心驚、無所適從。

  比政治問題更複雜也更麻煩的可能還是經濟問題。要維繫一個生活水平比絕大部分地區高好幾倍的城市特區,談何容易?尤其是內地進一步對外開放,經濟自由度逐日提升,國際依賴程度也大大提高,香港作為對外的經濟、貿易、文化、旅遊進出口的地位大大下降。在政治體制十幾年不變的情況下,香港的優勢還剩下什麼?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