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阿里打假的政治經濟學

http://www.CRNTT.com   2015-02-04 11:30:18  


  中評社北京2月4日訊/過去一周中國市場上最受關注的事件不是反腐,而是阿里和工商總局的對峙。這起源於阿里旗下淘寶平台的假貨事件,不僅讓人們見識了中國最大電商和市場監管部門的強硬對決,也再次使人們思考中國市場的假貨問題。

  假貨不等於質量一定不好,但假貨無疑對消費者、市場秩序、產業結構和知識產權會帶來很壞影響。儘管在中國市場上,假貨由來已久,一向猖獗,然而阿里的淘寶平台被監管部門抽檢出這麼高的假貨,還是讓人們吃了一驚,雖然阿里自己從來不避諱賣假,近兩年,也投入了巨額資金和人員打假。

  目前,阿里已和工商總局言和,馬雲也拜會了總局局長張茅,表示將配合政府打假。只是阿里的商業模式很難杜絕得了假貨,這當然不是說馬雲沒有打假誠意,而是鑒於阿里的收入結構和平台特點,再加上企業打假本身存在的難度,馬雲不可能做到在淘寶上把假貨消除。

  阿里的商業模式被稱為開放平台模式,這一模式的特點簡單地說,就是“搭建平台、招商引資”,以向買賣雙方提供在線交易機會和條件為目標,所以它注重現金流和信息流,在產品流管理方面則介入不深。換言之,阿里同自營的亞馬遜、京東等電商不同,後者可稱為真正的電商,而阿里其實是個廣告公司或有點類似物業房東,它追求平台流量和規模,流量越高,用戶越多,企業也就越賺錢。

  阿里80%以上的收入來自向賣家收取的促銷廣告、交易傭金和網店租金,僅淘寶廣告收入就占阿里2013年總收入的五成多。正如業內人士所指出的,在這樣一個收入結構下,阿里員工的最大激勵就是做大交易量,賣家越多,廣告需求越旺盛,傭金和租金收得也越多。而假貨,則是交易量的重要來源。此種商業模式勢必使得阿里打假如同割自己的肉。這是阿里打假內在的困難所在。

  目前阿里主要通過“大數據打假”。阿里自謂有國內最強的雲計算技術,構建起了一套基於互聯網大數據的打假模式,它既包含智能識別和追蹤系統、龐大的商品樣本庫和數據庫、精確複雜的算法、強勁的雲計算能力等大數據技術手段,也包括賬號認證溯源、神秘抽檢等完善的管理保障體系,以及與消費者、商家、權利人和政府部門等生態體系參與者的聯動機,從而將假貨從10億量級的在線商品中撈取出來。

  但這套打假系統解決不了線下的制度、知識產權、產業結構乃至人性自身的弱點問題,而線下問題恰恰是假貨的大本營以及假貨泛濫的源頭。用馬雲自己的話說,“假貨是人性弱點作祟,在粗放型經濟環境下,特別是人均GDP5000美元上下假貨是最盛行時期。中國的制假售假體系,幾十年來已經深入到商業社會的方方面面,線上世界只是現實世界的一個寫照。” 阿里打假負責人也承認,即使阿里通過大數據發現了賣家在涉假,要想證明對方真的是在售假,不一定能拿出證據,“這裡面涉及到很多複雜的東西,攻防雙方是在不斷博弈的。”

  比如,一些地方的造假背後牽涉到千家萬戶的就業,當阿里發現這種造假後,也感到為難,打假,會使該地的產業垮掉,進而影響許多人的飯碗,不打假,既對不起消費者,也有違公司的價值觀。問題還在於,類似這樣的造假,產品質量並不差,他們的所謂假貨,基本是冒充名牌,不是產品本身有問題。這種情況下的造假,就典型反映了制度和產業的原因。從這個角度說,許多假貨案例,根本就不是電商行業乃至整個互聯網業的原罪,甚至也不是政府監管原罪,因為地方政府對此一般也心知肚明,而是經濟發展模式的原罪。產業長期在粗放式的低水平上徘徊,無法做出高端、高附加值產品,就只好在低層次生產上打轉。結果就是假貨、次品層出不窮,污染嚴重,而這背後,顯然是一個政治經濟學問題。

  所以,在中國市場上,假貨的泛濫不僅與電商自身的努力打假有關,也不僅是一個監管問題,還是一個產業結構轉型和收入分配問題,也涉及到消費文化。它需要國家花大力氣對整個經濟進行提升,提高收入水平,完善公共服務和制度法律體系,需要全社會共同治理。

  但這並不是說,阿里因此就能減輕自身責任。假貨雖然不是淘寶造成的,但淘寶為假貨的進入提供了平台,而且從中分享了利益,故即便只為阿里利益計——阿里因假貨事件,在資本市場損失了300多億美元,也為淘寶不必背負這種委屈,使打假變得不那麼痛苦,阿里需要把自己從一個平台公司變成真正的電商和互聯網科技公司,在產品流管理方面建立起完善和卓越的供應鏈服務競爭優勢,成為供給與需求之間值得信賴的產品流通服務商。這雖然在短期會損失阿里的一些利潤,但中長期而言,會使阿里贏得消費者的信賴和尊敬。此外,從商業價值看,它亦有助於提升商業社會的整體管理績效,幫助製造業提高信息化水平,從而,在中國的產業轉型和升級中作出一個最大電商的貢獻。

  原標題:阿里打假的政治經濟學  

  作者:鄧聿文 2015-02-03 10:46 來源:搜狐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