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加快構建中國碳金融框架體系

http://www.CRNTT.com   2015-04-18 08:33:59  


  中評社北京4月9日電/2014年,中美作為全球兩個最大碳排放國達成了溫室氣體減排協議。根據協議規定,中國將力爭實現溫室氣體排放量從2030年左右開始減少,這意味著中國已將國家發展戰略和氣候戰略緊密結合起來,確立更為明確的可持續發展方向,而這也勢必給碳減排市場帶來非常大的機遇,加快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碳金融體系已經刻不容緩。

  碳減排可創造巨大經濟價值

  中國證券報發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張茉楠文章稱,事實上,碳減排可以創造巨大的經濟價值。實際上,排放權交易是發展低碳經濟、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能源效率——“碳減排”權早在10年前就成為可以追逐的資產。“碳減排”權之所以受到追崇,是作為強制性公共產品的物權可以相互轉讓,進行交易,即碳交易。隨著1997年《京都議定書》而誕生的碳排放交易制度,讓全球稀缺資源的環境公共產品獲得了產權。

  數據顯示,《京都議定書》生效以來,全球碳排放市場一度輝煌,並且實現了每年1000多億美元的全球碳市場規模。對於中國而言,碳交易及其衍生的市場發展前景廣闊。中國擁有巨大的碳排放資源。目前中國提供的碳減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場的1/3左右,居全球第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數據顯示,發達國家在2012年完成50億噸溫室氣體的減排目標,其中一半是以清潔發展機制(CDM)的形式實現的,而中國占到2010年世界總CDM潛力的35%至45%,相當於拉美、非洲和中東的潛力總和。

  隨著中國到2030年碳減排的新承諾,中國已被看作是全球最具潛力的“碳減排”市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統計也表明,目前中國已經成為CDM機制下提供碳減排量最大的國家。以中國碳減排投資為例,中國要實現到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5.5%的增幅,需要在2010年到2050年共累計增量投資14.2萬億美元,每年投資需占到當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7%,這是一個不小的數目。

  發展碳金融面臨的問題

  文章分析,中國碳減排市場潛力巨大為發展碳金融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但也面臨不少問題:

  首先,碳金融制度不完善,碳金融體系及相關配套措施發展滯後。目前,中國CDM項目建設剛剛起步,金融業介入不深,碳資本利用效率不高,不僅缺乏完善的碳交易制度、交易法規以及碳交易場所和碳交易平台,更缺乏相應的碳掉期交易、碳證券、碳期貨、碳基金等各種碳金融衍生品和金融服務的支持。目前中國企業賣出的減排額主要由一些國際碳基金和公司,或通過世界銀行等中間機構參與後才能進入國際市場,使國內碳價格遠低於國際市場價格,降低了碳資產的價值轉化效率,制約了本土碳交易市場的發展。

  其次,碳交易議價能力弱,仍處於全球碳金融交易鏈的低端位置。中國是未來低碳產業鏈上最有潛力的供給方,卻仍不是定價方。由於碳交易權的計價結算與貨幣的綁定機制使發達國家擁有強大的定價能力,但人民幣尚未成為碳交易計價和結算貨幣,這使中國面臨著全球碳金融及其定價權缺失帶來的嚴峻挑戰。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