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為什麼說中國將會是世界經濟的“制氧機”?

http://www.CRNTT.com   2015-12-15 07:16:24  


  中評社北京12月15日電/當前的世界經濟健康狀況不是很好,正處於“缺氧期”,屬於“亞健康”。主要表征就是“供血不足,營養失衡”。造成“供血不足”的原因多種多樣,但是最主要的還是供需兩側發展不均勻,缺乏協調性和規劃性。其結果自然引發“營養不良”,導致有的經濟體“貧血”,造血功能(製造業)乏力;有的經濟體則因為來者不拒,胡吃海塞,造成消化(消費)系統不能正常運轉,形成惡性循環。經濟增長缺乏持續後勁,如何給世界經濟補充“氧氣”,已經成為各個經濟體苦苦思索的問題。

  和訊網刊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劉志勤文章稱,其實,中國就是世界經濟的“制氧機”,中國一直在為世界經濟提供充足的“氧氣”。在過去30年中,中國為世界經濟的發展做出的巨大貢獻早已經被世界所承認。作為世界經濟發動機,中國在就業、民生、社會穩定、環境保護等領域付出艱巨努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在世界經濟健康發生衰退時,中國又承擔起“救火隊消防員”的責任。在撲滅2009年席捲全球的金融火災時,正是中國的沉著冷靜,果斷處置,迅速帶領世界走出被危機吞噬的危險境地。

  經濟發展離不開“氧氣”,這個“氧氣”正是“創新”。只要有足夠的“創新”支持,世界經濟就能夠獲得發展所需要的各種動力。

  文章表示,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設想,正在籌建中的“亞投行”、金磚銀行,以及和歐洲、非洲發展對接的各種方案,都是“創新”的成果。這些“創新”將為世界未來的發展帶來無限空間,它們所提供的“氧氣”足夠世界經濟穩定復甦的需要。

  中國的人民幣被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儲備貨幣籃中。這件事意味著世界經濟將要邁進“中國時代”,這是人民幣進入世界儲備貨幣之日起就命中注定了的。

  仔細回顧一下世界經濟發展歷史,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凡是被放在那個神聖籃子裡的貨幣發行國,都曾經在世界經濟中引領世界潮流數十年(有的更長)不等。每種貨幣都曾留下它的發行國繁榮發展的輝煌。例如,英國曾經統領世界百年之久,實現了最長的“全球英國化”;後來被美元取代,開創了“全球美國化”的時代;其中由於日元,歐元的強勢,分別形成“全球日本化”、“全球歐洲化”時期,為推動世界經濟走向多元化繁榮做出巨大貢獻。

  現在,人民幣進入SDR籃子,意味著“全球中國化”的“中國時代”的開始。這個過程將和其它四個貨幣的經歷一樣,必須承擔幫助世界其它經濟體發展經濟的大國責任。中國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中,先經歷了“中國全球化”的過程,就是讓中國和世界接軌,並且取得歷史性進步。如今是中國反哺世界的時候了,儘管我們還有那麼多不足,但是世界更需要中國在這個關鍵時候挺身而出,承擔起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重任。

  文章認為,“創新”將是中國能否引領世界的關鍵。未來的世界經濟發展模式和方式,和過去有根本區別。僅僅依靠傳統的生產工具,或依賴固化的消費方式帶動經濟發展的想法已經不能完全滿足市場的變化,只有緊緊抓住“創新”才有可能解決新出現的生產關係、生產工具和生產率的矛盾,完成對就有結構和體制的改造。

  “創新”和“改革”不僅是中國需要做的事情,也是全世界的共同任務。西方特別需要改變傳統的IP(知識產權)政策和觀念。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最近這些年裡,西方經濟體整體變懶了:它們躺在IP這棵“搖錢樹”上,坐享分成。它們把IP當成掠錢的武器,而不是讓大家分享技術進步的工具。有的西方公司已經不再熱情生產什麼產品,而是熱衷於生產IP,然後轉(倒)賣給發展中國家,獲利極其豐厚,以至於使“製造”IP成為一個行業,讓某些公司的設計人員趨之若鶩。我們在推動“創新”的時候決不能忽略社會大多數群體的需求,真正解決處理好供給側和消費側兩大領域,使競爭變得公平合理,一定能夠有效改善世界經濟體的不良健康狀況,朝著均衡、穩定、可持續方向發展。

  文章指出,中國決不能認為,人民幣成為世界儲備貨幣籃子,中國就以為進入保險箱,可以安心享受可能帶來的繁榮。恰恰相反,從某種程度上講,人民幣實際進入了“觀察室”,受到全世界的監督。因為歷史證明,這些儲備貨幣完全可能“犯病”給世界經濟造成重大影響。上個世紀日元貶值,2009年的美元危機,近幾年歐元區的違約,都令世界經濟一起付出沉著代價。人民幣必須借勢穩行,不可冒進。人民幣的健康,取決於中國整體經濟的平衡發展。相信中國一定會給世界開辟一個嶄新的“中國時代”,讓世界步入健康,和充滿朝氣的鼎盛發展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