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用中國方案改善全球經濟治理

http://www.CRNTT.com   2016-10-24 07:49:50  


中國是當下全球治理機制的受益者,同時也是改革者、完善者。
  中評社北京10月24日電/金融危機已經過去8年了,全球經濟依然低迷,各國的宏觀經濟政策並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

  環球時報發表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文章分析,全球經濟治理體系面臨多重困境,主要體現為以下三點:

  第一,世界經濟潛在增長率不升反降。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實際增長率始終沒有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從潛在增長率來分析,上一輪科技革命釋放的增長動能已經式微,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仍處在孕育階段。此外,發達經濟體普遍面臨去杠杆艱難、老齡化日益嚴峻、宗教和民粹等社會問題抬頭等趨勢,都使得全球經濟潛在增長率預期下降。同時,經濟增長率的貢獻結構也在發生變化,自2002年以來,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從33%增加到61.4%,而發達國家正在逐年下降,失去了經濟火車頭的帶動地位。

  第二,多邊貿易體系建設面臨未立先破。近年來,國際貿易的內容和形式出現了長足的演進,服務業貿易、電子商務以及投資與貿易的關係變化,都深刻改變著國際貿易的內涵。然而,在貿易體制建設上,2001年啟動的WTO多哈回合談判,經過多年努力,至今未取得突破性進展,造成多邊貿易體制的規則和標準已經跟不上國際貿易形勢的發展。與此同時,近年來“逆全球化”趨勢有所抬頭,英國脫歐讓歐洲一體化進程受到打擊,地區局勢緊張、各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導致了多邊貿易體系建設停滯。像TPP和TTIP這樣以“高標準”名義推進的“小多邊主義”貿易談判,使得全球貿易體系面臨分裂化、破碎化的危險。

  第三,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與能力東揚西抑。從當前全球經濟形勢看,新興經濟體集體快速崛起,在現有的國際經濟體系中缺少話語權;發達國家經濟相對實力下降,但在全球經濟金融治理體系中,仍然處於主導地位。國際經濟力量對比發生了重大變化,全球經濟金融治理體系改革也順理成章。在全球金融危機初期,發達國家對現有的全球經濟治理改革持積極態度,但隨著經濟相對復甦,改革的態度趨於消極。同樣,世界銀行也需要加快治理改革。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進展遲緩,折射出對全球治理的東西方態度差異可能帶來的全球經濟改革阻礙。

  文章表示,總之,全球權力正在發生轉移,全球經濟缺乏新亮點,全球經濟治理進入了一種複雜的局面,在此背景下,中國如何才能更好的參與全球經濟治理?

  最近一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兩次就“全球治理”開展集體學習,充分表明國家對參與全球治理的重視。中國不斷提出新理念、新思路,貢獻中國方案、中國智慧,這些也都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正在重塑全球經濟治理體系。

  首先,中國的反危機舉措正被世界所參考。面對經濟危機,西方國家的辦法通常是增加貨幣供給,但問題在於實體經濟中缺乏相應的貨幣需求,導致大量貨幣在銀行體系中滯留,並未實質性地恢復本國經濟元氣。而中國的反危機經驗是要刺激實體經濟需求,在需求側、供給側同時尋找答案。尤其是近年來,中國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初步顯現出了成效,這是中國在對宏觀經濟失衡特點的認識逐漸加深過程中總結出來的綜合措施。

  其次,中國的改革動力釋放出全球溢出效應。中國的改革是一個既“走出去”又“請進來”的過程,也是中國走向世界和世界走向中國的過程。在從貨物出口大國發展為對外投資大國,中國的開放水平正在從沿海擴大到內陸,從貨物深入到服務,從交流升級到全球融合。

  根據中國人民大學相關研究報告,已有100多個國家和組織表達了支持和參與“一帶一路”倡議,超出了傳統的“一帶一路”範圍,真正形成了具有廣泛影響的國際合作框架。

  最後,中國的開放將帶來“新全球化”進程。“新全球化”隨著中國走向世界、中國成為“世界的中國”進程而出現。它是在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參與下,世界經濟出現的新趨勢。它與舊有全球化不同,不是僅惠及發達國家10億人口的局部現代化,而是可持續發展的普惠式新型現代化。比如,中國主導建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新開發銀行等金融機構,已成為中國參與全球金融治理規則的制定與調整,發揮其重要作用、承擔相應責任的新平台,彌補了現有體系的不足,正在改善全球民眾的福祉。

  中國崛起,是在三十多年的“超短”時間段內,通過自身的改革與對外和平交往發展經濟的過程;是中國走向世界,共商、共建、共享,與世界大多數人一同追求福祉提升的過程。與舊有的全球化過程相比較,“新全球化”顯得更加和平、共贏、協調,也從初興時起就更加注重生態文明。

  文章指出,中國是當下全球治理機制的受益者,同時也是改革者、完善者。中國將繼續本著“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經濟治理理念,加強國際合作,協力構建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