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評智庫:“一個中國”話語體係邏輯與挑戰

http://www.CRNTT.com   2016-12-15 00:08:28  


 
  第一,從島內的政治環境來看,“一中”話語的式微,使“台獨”論述在兩岸話語鬥爭中有機可乘,在島內逐漸掌握了意識形態領導權,進而對島內政治生態產生重大影響,“台灣主體性意識”逐漸成為島內各方政治力量都必須尊重和認可的“政治正確”。由此,一方面,島內統派力量的話語權日趨式微,是原本在統“獨”問題上持中立態度的國民黨在強大的選舉壓力下也不得不開始進行“本土化”論述;另一方面,在民進黨長期鼓噪和推動下,以拒斥“一中”為目標導向的“本土化”話語使島內民意結構呈現出“偏獨化”趨勢,這就為民進黨回避和拒斥以“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為核心意涵的“九二共識”提供了所謂“民意資本”。

  第二,從兩岸關係的發展方向來看,台灣民眾對“中國”的國家認同持續弱化,和平統一的理論基礎遭到削弱。兩岸民眾共同的國家認同意識,是兩岸永久和平的重要保證,也是兩岸逐漸消除對立情緒、積累共識的民意基礎。從國家認同的角度看,“一中”話語體系在島內的實際影響,直接決定著作為統“獨”論述“受眾”的台灣民眾是否能夠理性認同“一個中國”框架,與大陸民眾形成共同的“中國”認同觀。然而,“一中”經典論述在島內的式微與“台獨”論述的興起,在客觀上使台灣民眾的國家認同觀念發生異化,在“台獨”分子的建構下,一個法理上並不存在的“主權國家”——“台灣”逐漸成為島內民眾國家認同的對象。從部分研究機構的研究結論看,近二十年來,在“去中國化”活動的影響下,台灣同胞的整體國家認同對象發生重大變化,“台灣”已逐漸超越“中國”,成為越來越多台灣民眾,尤其是青年世代的認同對象,“台灣國家認同觀”逐漸紮根於新一代台灣民眾心中。由此,兩岸民眾在認同觀念上開始產生歧見,國家和平統一的理論基礎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二)“一中”經典論述在島內失去“聽眾”的原因分析

  當前,“一中”經典論述在台灣地區內部的政治生活中呈現出影響力日趨弱化的態勢,在“台獨”論述的步步緊逼中,似乎在島內明確表態承認“一中”,就等同於“賣台”,只有明確反對“一中”才是符合“台灣利益”的“政治正確”。那麼,“一中”經典論述何以會在島內逐漸失去“聽眾”呢?筆者認為,其原因主要有三:

  第一,在兩岸長期處於政治對立的狀態下,大陸方面主張的“一中”經典論述成為台灣方面各政治派別共同對抗的對象,這導致經典論述在島內天然處於被動地位。眾所周知,兩岸自上世紀四十年代末以來,即處於隔絕、敵對狀態,而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在島內鬥爭性政黨政治的娃仔環境下,統“獨”矛盾則進一步演化為各政黨爭奪選票的工具,台灣民眾在如此宣傳之下,對“一中”話語會產生一種天然的反對立場。政治立場的差異,使“一中”話語在一定程度上為台灣方面所排斥。劃分敵友是政治的標準,大陸和台灣作為政治對立的雙方,對方的政治說辭註定是被批判的對象,在實踐中,在大陸方面偏重於強調“一中”話語的同時,台灣方面卻出於與大陸相對立的立場,著重強調台灣(或“中華民國”)的“主權獨立”地位,從而造成“一中”話語失去“聽眾”的現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