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思想者論壇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中評智庫:古絲綢之路經驗對一帶一路的啓示

http://www.CRNTT.com   2022-02-20 00:04:28  


 
  二、古絲綢之路的一些歷史經驗

  (一)節點式的貿易網絡

  古代絲綢之路並不是有一條從長安直達羅馬的康莊大道。即便在今天,從河西走廊到亞平寧半島,沿途人跡罕至的高山、荒漠仍對基礎設施建設提出很大挑戰,更毋論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古代了。同時沿途政權多變,又有盜賊橫行。絲綢之路之所以能名垂青史,也恰恰是因為在惡劣的條件下,古人克服了眾多艱難險阻,將中原與廣袤的西域連接了起來。尤其是在出敦煌以西的新疆段,星星點點的綠洲外盡是荒漠戈壁,又有天山、帕米爾高原等天險阻擋。也因此,絲綢之路在新疆分出了北、中、南三條線路,根據地理條件延伸,同時也在不斷變化,通達至亞歐大陸的各地區。〔1〕

  這種在各綠洲間進行穿梭的貿易,使得古絲綢之路上的商隊不可能執行長距離點對點式的貿易活動。13世紀末出版的《馬可波羅游記》在當時的歐洲產生了很大影響,激發了歐洲人對富饒的中國的向往。然而有關於馬可波羅究竟是否到訪過中國,在國內外史學界長期以來都存在著爭議。〔2〕即便是在張騫出使西域近一千五百年後的馬可波羅,是否從意大利旅行至中國都尚無定論,可見走完絲綢之路全程之困難,對於攜帶輜重的商隊來說更是幾無可能。故此在古代絲綢之路上呈現的是一種節點式的貿易網絡,單個商隊所進行的通常是相鄰節點間的貿易。貨物從生產地由一支商隊貿易至一個集散的中轉節點,再從這個中轉節點前往下一個節點,最終到達其消費地。〔3〕無數的貿易路線最終織構成了絲綢之路完整的貿易網絡。

  節點式的貿易網絡必然帶來的結果是,即使更遠端的貿易對象的消費能力更強,相鄰的貿易節點間貿易的密度和數量仍然會更高。這與當今國際貿易情況有很大差別。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以國別進行計算,2019年中國(不含港澳台)的前五大貿易夥伴國分別是美國、日本、韓國、德國和澳大利亞,中國與其進出口總額分別為5416億美元、3150億美元、2845億美元、1849億美元和1695億美元。〔4〕五個中祇有兩個屬於中國的海上鄰國,陸上鄰國則無一進入前五。而在中國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出土文物中可以發現,古代絲綢之路上流通的金銀幣十分多樣,其中薩珊波斯銀幣的出土數量是拜占庭金幣的三百多倍。〔5〕拜占庭帝國延綿千年,而薩珊王朝國祚相較之下祇有四百餘年。儘管出土金銀幣的數量並不完全代表貿易量的相應水平,但如此巨大的差距使我們仍可以推斷出在古代絲綢之路上距離較近的貿易對象國之間的貿易交往會更加密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