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思想者論壇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中評智庫:國民黨兩岸政策亂象叢生有解嗎

http://www.CRNTT.com   2022-09-08 00:13:07  


 
  (五)對發展兩岸關係相當謹慎低調冷處理

  江啟臣時期主張啟動和大陸社會對話、重振台灣的中華歷史文化教育等工程,並發起“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作為兩岸前途的“國是論壇”,但其很多主張並未進行實踐,就隨著其短暫任期而倉促收場。國民黨中央委員連勝文暗批,看不懂黨中央的“九二共識認知”,並拋出未來黨主席應恢復、強化2005年“連胡會”“五項共同願景”,續辦已中斷的國共論壇及海峽論壇。朱立倫甫一上任國民黨主席,即成立“兩岸事務工作小組”,用於重新恢復兩岸的溝通管道與交流平台,由朱立倫召集具備對兩岸事務工作經驗的黨內同志及外部專家學者,以推進相關工作,這一做法值得肯定,但將近一年來卻並未有做出實質工作,在去年第13屆海峽論壇開幕式上,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以事先錄影的方式向海峽論壇發表談話,但未直接提及“九二共識”。今年第14屆海峽論壇,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表示,“我是以誠心誠意的方式”,希望兩岸能夠持續交流,能夠對話,能夠和平,但國民黨也僅派副主席夏立言視訊參加。朱立倫雖在選前和就任後都表達對美國和對大陸溝通相同重要,但以朱上任近兩個月來的模式分析未必如此。在對美溝通上,朱立倫火速啟動,訪美期間國民黨駐美代表處揭牌成立,而對大陸的交流則低調進行,政黨間的交流互動則遇冷,宣揚持續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張不過流於表面。

  二、中國國民黨兩岸政策面臨的結構性矛盾

  目前國民黨兩岸政策出現亂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與長期以來國民黨面臨的內外部結構性壓力密不可分。國民黨從蔣經國主政時期開始,歷經李登輝時期、連戰時期、馬英九時期(包括吳伯雄),以至之後的朱立倫、洪秀柱、吳敦義、江啟臣等黨主席,再到如今重新回爐的朱立倫,整體觀察國民黨的兩岸政策(過去稱之為大陸政策)制定都與當時的島內外政治環境變化尤其是兩岸關係的發展演進相互影響,甚至更多時候是一種被動應對,而這也與國民黨在不同時期的政黨適應性發展緊密關聯。故而,國民黨的兩岸政策深受內外部因素互動制約影響。

  (一)內部因素

  1、政黨屬性的改變,從革命性政黨過渡為選舉性政黨

  台灣民主化轉型開啟之後,國民黨為適應島內外的政治形勢發展,尤其台灣地區進入“全民選舉社會”的變化,主動進行政黨適應性調整,在政黨轉型方面,台灣學者鄭敦仁認為,國民黨將自己從“列寧式的革命性政黨”,逐漸轉型至選舉導向的群眾性政黨。〔17〕從此以後,國民黨一步步淪為了所謂選舉機器,現代政黨為獲取政治資源,謀求選舉利益無可厚非,但為了一時的選舉結果,國民黨不斷丟失政黨核心理念,作為民族主義政黨卻將追求國家統一的核心意識形態拋諸腦後。這一特性,從馬英九主政時期就開始,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始終以“不統、不獨、不武”的“三不政策”為主軸,既反對“台獨”,也不主張兩岸儘快實現統一,其政策實質是避開“急統”和“急獨”的爭議,試圖走一條儘量符合各方利益的“維持現狀”的中間路線,以換取島內民眾的最大支持,實現選票利益最大化。長久以來國民黨內存在嚴重的新舊政黨屬性的結構性矛盾,組織機制、政黨運作、動員模式、政黨文化等各種矛盾交織在一起大大制約著國民黨的兩岸政策以及政黨的未來發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