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台“文建會” 緣何輕佻侮慢孫中山?

http://www.CRNTT.com   2010-08-09 11:02:37  


“文建會”敢於“輕佻侮慢”對待孫中山,似乎另有深意。
  中評社台北8月9日訊/“中研院”院士胡佛、“監察委員”周陽山今天在《聯合報》登出文章:“‘國父’是拼裝的夢想家?”。作者指出:“‘文建會’出資拍片的主旨,是以多元史觀解讀‘國父’。“你可以罵他,也可以選擇同情他”;“‘文建會’和‘建國一百年’基金會處理此事的心態和做法,恐怕只有‘輕佻侮慢’四字可以形容了。”文章內容如下:

  日昨報載“文建會”將出資二千萬元,拍攝有關“國父”的紀錄片,由建國一百年基金會執行顧問平路擔任製作人。據其介紹“孫先生的熱情”是在“當革命夢想家”,“他有種憨、不怕輸的特質,沒有實權也沒有兵力”,“連列寧都會笑他天真、無知”,“去世時只有地方報紙以一則小新聞處理噩耗”。“他充滿熱情但欠缺抽象思考地拼裝出‘建國大綱’及‘三民主義’等憲政結構”,“台灣憲政因實行他的五權“憲法”至今如此困惑”。基於此,“文建會”出資拍片的主旨,是以多元史觀解讀國父,“你可以罵他,也可以選擇同情他。”

  如果我們把上段主詞改為美國和華盛頓,試想:美國政府若用公款拍片紀念華盛頓,主旨竟然“可以罵他,也可以選擇同情他”,並對美國整體憲政架構予以否定,結論則為“美國“憲法”是欠缺抽象思考的拼裝產物,如此令人困惑”。我們真不知美國納稅人將作何感想?

  更重要的是,上述內容嚴重與史實不符,更欠缺憲政理論的基礎:

  一、中山先生逝世時真的只有地方報以一則小新聞處理噩耗?真是既沒有實權也沒有兵力?且看當時胡漢民代理“國父”在廣州領導南方政府是如何處理的: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胡漢民接汪精衛來電,謂孫中山於上午九時四十分病終京寓,胡漢民即分飭各大小機關,下半旗七天,並令公安局分飭市內酒樓,即日起停止宴會,市民停業七天,在職人員停業一個月,各機關用藍印一月,兵士及各機關職員纏黑紗一月”。這豈是“一則小新聞”,無人理睬?那時“國父”不僅掌控粵軍,且已創建黃埔軍校,正積極準備揮軍北伐,統一全國,實踐建國理念,這又豈是“沒有實權也沒有兵力”,“有種憨”的“夢想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