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對日本量化寬鬆政策需保持足夠警惕

http://www.CRNTT.com   2011-03-26 08:35:06  


  中評社北京3月26日訊/從實體經濟的角度來看,日本此次發生大地震的北部六縣的GDP占整個日本GDP的7%,即3500億美元左右,而災後重建投資(對資本的替換)占到相應GDP的40%左右,也就是1000億~1500億美元。如果將這部分投資分成2~3年投入建設,折合成對GDP的年貢獻率也就是0.7%~0.8%。這樣的一個重建經濟總量顯然不能成為日本經濟走出長期低迷的轉折點。”

  大地震發生前,日本的公共債務占GDP比例已經超過200%,即使排除地震後日本實施量化寬鬆政策的累積效應,單從這一數據來看,也已經遠遠超過了歐洲出現債務危機時的情況。由此可見,日本因突發事件誘發債務危機的可能性非常大,而一旦發生債務危機,必然導致貨幣危機,導致日元大幅貶值。在這一進程當中,值得重點關註的是同樣實施了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後的美元走勢。從中長期來看,日元的走勢還是會沿著美元匯率需要的方向演進,日元自身很難主導自己的命運。

  第一財經日報刊登中信銀行副行長曹彤的文章認為,關於此次災難對中國造成的影響和警示,有三個方面的問題值得重視。

  其一,如果量化寬鬆政策演變成日本及其他發達國家的一種常態性貨幣政策,那麼對中國和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將會非常巨大。儘管日本從上世紀90年代末就開始嘗試實施量化寬鬆政策,但規模都比較小,而本次地震後,日本央行已累計註資逾50萬億日元。同時,日本政府還計劃發行逾10萬億日元的震後重建債券,日本央行將直接全額買入這些債券。

  在資本賬戶完全開放和匯率完全自由浮動的背景下,一國實施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短期看是救助國內經濟,而長期來看,多餘的流動性必然會向著收益更高的發展中國家方向流動。

  這樣一來,量化寬鬆政策的短期受益者是發行貨幣國家,長期受害者則是貨幣接受國家。因此文章認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應納入全球治理架構內來決策,任何資本賬戶開放和匯率自由浮動的國家無權單獨決定。即使短期不能形成全球範圍內的約束性協議,至少應該在道義上形成共識。無論如何,量化寬鬆不能成為一種常態化的貨幣政策工具,需要有個標準。對此問題,中國應該有一個非常明確的態度。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