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教師言論何以屢遭輿論棒喝

http://www.CRNTT.com   2011-07-22 11:08:38  


教學非IPAD不用?大學英語老師的微博引爭議
  中評社北京7月22日訊/近日,一位上海海事大學金融英語教師發佈微博稱每個學生都需購置iPad方可接受其授課,此言一出民眾皆譁然。《中國青年報》今日登載評論員若塵的文章“教師言論何以屢遭輿論棒喝”,內容如下:
 
  “每個學生購置一台iPad,如果你沒錢去賺錢買。如果你暑假兩個月賺不到區區4000元,你不適合學金融,也沒必要做我的學生。” 一則由上海海事大學金融英語教師發布的微博近幾天引爆網絡。另一條有爭議的微博是關於學生的著裝:“從下學期開始,男生穿西服+襯衫+領帶+口袋巾+皮鞋,女生須全套化妝。不能每節課都做到的學生,考試不超過90分。”(《東方早報》7月20日)

  我覺得,對於這些言論,沒必要急著以道德的大棒去“棒喝”,該多考慮其言論背景,何出此言?畢竟,以這位教師金融學專業的背景來看,談到錢、談到iPad,並非就如一些學生所認為的那樣,教師對學生以貧富區分、沒有對學生持一種平等的尊重。急於跳將起來分出個是非,其邏輯起點是,教師在“金錢”二字上就該閉口,一談到錢就傷學生的感情,媒體輿論也要站出來拿“師德”去批判教師。如果以道德為綱來作價值判斷,那麼,那些教投資理財學、會計學、金融學、房地產學的教師,是不是就要在課堂上謹言慎微、小心翼翼,閉口不談“錢財”呢?

  據這位教師說,建議在課堂上使用iPad,是出於一種教學方式改革的嘗試,金融學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很多昂貴的設備和軟件,但是在iPad裡,能很方便地找到。其本意只是推薦和建議,並非強制。我以為,買iPad的要求合不合理,可以先向學生徵求意見,相互溝通後再決定實施與否。我反對動不動將這些個案,上升到教師對學生家境貧富的歧視,更反對動不動就上升到“社會浮躁心態”這樣的大命題。

  至於穿正裝的要求,也並非不可理解。按照這位教師所說:金融行業對著裝的要求是最嚴格的,現在很多學生對於穿著很不在行,他提出這個要求,是為了讓學生養成很好的著裝習慣。我曾經在職業院校工作過,現在就職於一所本科院校,對比之下發現,職業院校更注重學生職業意識和職業精神的培養,穿職業裝是很多職業院校的規定,也是對學生進行管理的常規工作。而本科院校最多是開一些社交禮儀的講座,並不對學生的著裝作硬性規定。我以為,這位教師以職業精神要求學生穿正裝、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體驗職場感覺,並沒有什麼不妥。其實,完全可以根據專業特點進行嘗試。

  一個現實的悖論是,大眾輿論對教育體制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可謂呼聲不斷,可是,一旦部分教師有些新的想法和不同觀點,可能會立即遭受輿論的圍攻甚至“群毆”,不得不就此作罷,結果是改革之路難行。3月29日,劉健先生在本版(編注:新華評論欄目)《輿論一律棒打中國教育之後》一文中說,關於教育問題,長期以來,在媒體輿論平台上,幾乎沒有交流,沒有討論,只有批判。相當多的教育工作者有不同意見卻難以在主流媒體發聲,只能在教研室裡跟同事發牢騷,背地裡罵媒體“胡扯”。

  與批判式的、一驚一乍的情緒化發洩相比較,我們還是坐下來,慢慢說道說道,多傾聽一些不同的意見,多提供一些看待問題的視角,不急於得出誰好誰壞的結論,這不更好?

新聞鏈接:海事大學老師語出驚人:沒有iPad就別做我學生(2011年7月20日 東方網 韓曉蓉/陳瑩雪)

  東方網7月20日消息:據《東方早報》報道,“每位學生購置一台iPad,如果你沒錢去賺錢買。如果你暑假兩個月賺不到區區四千元,你不適合學金融,也沒必要做我的學生。”一則由上海海事大學教師發布的微博近幾天引爆網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