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怎樣認識經濟復甦的穩定性

http://www.CRNTT.com   2014-08-16 11:12:29  


判斷中國是否有了持續穩定增長的基礎,還是要看是否展開了以城市化為中心的結構大調整。
  中評社北京8月16日訊/今年2季度中國經濟增長率提升到7.5%,與增長率相關的一系列指標,如PMI、PPI和M1對M2的比率等,也都顯示了經濟回暖的勢頭,這是令人高興的事情。

  中國投資雜誌發表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建文章指出,但這種回暖並不具有可持續的基礎,因為造成回暖的主要動力是外需。國家統計局剛發布的數字清楚表明,決定速度的主體產業——工業增加值增速,6月比5月提升了0.4個百分點,而同期工業品出口交貨值的增長大幅提升了3.3個百分點。從出口增速看,1季度下降3.4%,但從4月起就轉為正增長,6月當月增速則大幅升至7.2%。相比投資增速卻是從1季度的17.6%下行到上半年的17.3%,消費增速只是從一季度的12%略升到12.1%。

  復甦依靠外需,就要看外需是否能成為持續復甦的依靠,但完全沒有可能,因為外需的復甦是建立在美日歐貨幣泡沫所創造的虛假需求上面。只要看到,直到去年底,美國的工業比危機前只增長了1.2%,日本還低18%,德國還低0.5%,但同期美國股市卻漲了超過40%,日本超50%,歐洲也是大漲,就可以知道,發達國家的經濟復甦是重歸泡沫,而次貸危機的爆發已經證明,是泡沫遲早會破,破就會破在明年這個時候。

  無獨有偶,中國目前的經濟復甦,也是靠再次回復到次貸危機爆發前的軌道,即還是必須先有外需的擴張,才有國內生產的增長空間。雖然人們早已認識到依賴外需的增長模式在今天已不可靠,雖然必須轉向內需型增長的大調整方向早就被提出,但就是沒有被認真實施,所以真正意義的結構調整直到今天並沒有發生,這就醞釀著很大的風險,即如果美國的金融市場危機再度來襲,中國經濟的再次大衰退就會跟著出現。

  當然,6月還有一個需求增長也很快,那就是財政支出,當月的增長率高達26.2%,相應地,6月的投資增速也從5月的16.9%回升到17.9%的水平。但是當月財政收入中的第一大稅種增值稅卻是負增長4.5%,這就說明財政的擴張也缺乏可持續性。即便是可以搞赤字財政,但前一階段“4萬億”的經驗說明,靠政府保增長,兩年後就保不住,更何況只有“微刺激”。

  文章分析,結構大調整被不斷推遲,還是跟以下3個認識有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